《步步为赢:从职场新人到银行行长》作者是银行界的金领,在海外、香港和本土银行都工作过,所谓横跨国企和外企。《步步为赢:从职场新人到银行行长》以他的个人经历为切入,分享了如何从一名专业人士成长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经济好,职场必然好,工作多,找工作容易。反之亦然。我197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工商管理系,辅修经济。正巧碰上经济不景气,找工作不容易。或许应该这么说:要想找到有“合理”待遇的工作不容易。合理与否并无标准,只是大家心中一个数字而已。
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政府有“好”的工作,“好”的意思是指工资比一般公司要好。政府一千多,其他公司就出一千,总要比政府低一点。市场什么价,似乎由政府带动。让我说点背景,让大家能理解当年的就业情况:政府每年公开招聘EO(行政主任),说是公开招聘,其实由两家大学包办。因为市场只有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才有政府认可的学位,所谓Degreeo其他的院校都没有学位,只能算是大专,虽然名称可以叫做学院。没有学位就根本无法考EO,只能等其他机会。
EO的聘用在两家大学里面也有不成文的比例,香港大学历史悠久,自然有优势,起码民间公认英语水平较高。两者比例大致是80:20,中文大学的毕业生能有20的那一年就算很好。我在1972年毕业的时侯,就不觉得有同学能考进政府做EO,有的话也是极少数。
进不了政府,就赶紧申请其他工作。有的人知道自己英语水平根本不够格,就不做无谓的尝试,直接到外面找工作更直接,我就是其中一个。
让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的英语水平不好,否则大家会以为中文大学出来的都是一般般。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我是从台湾小学毕业后才移居香港,以前从未碰过英语,英语水平有限。来到香港,不通粤语,加上英语只有ABC字母程度,只能在英语补习学校混日子。直到中学四年级才进正式的中学奋起直追,三年后勉强考进中文大学,不过根基不好,英语一直是我的软肋(虽然名字是中文大学,授课还是以英语为主)。
就是因为这条软肋,我心知肚明考政府E。不切实际,根本不想,直接到其他地方试试自己的运气。其他的公司,大致上出手在一千港元左右,然后在一千这个数字上玩把戏,香港大学毕业一千一,中文大学九百,一般总会差一点。那时候也没想到什么歧视的问题,既然市场如此,就接受事实,而最让人心凉的事实在于根本没工作。
几个要好的同学,总会相互安慰,“时辰”未到而已。四月份考完学位考试,已经开始邮递申请函,不过始终没消息,每天晚上都是以失望终结。幸好,第二天早上又是另一个希望的开始.
过了三个月,总算找到一家印尼华侨创办的银行,进去做见习主管。那一年请了四个毕业生,工资按大学名气排列。第一级,香港大学一千二;其次,中文大学一千;再下一级,浸会书院八百;还有一个,珠海书院六百。四个人进去的时侯不知道彼此有差距,后来一发工资,马上少一个,珠海那个听到彼此的差别,立马走人。也难怪,工资跟人差一大截,心里不服气。剩下三个,相差“无几”,暂时留下再说,正所谓“骑驴找马”,找到另外的机会再说。
我的看法逐步改观,原来小银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习机会多。我先在总行营业部挂单,一上班就负责总行与其他两家分行的往来户口。负责就是要我来批准提款的意思,有钱在户口没问题,我一签字,柜台就付。分行的客户提款也一样,不过经过电话来总行查询就是。看来简单,只要每天来一次没问题,因为所有账户的账卡要等到晚上,甚至明天才能过账(那时候,没有电脑)。如果客户发了第二张支票,别人拿来兑现,要过账就产生风险,因为前一张还未过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