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侨大讲堂:国学常识大讲堂》:
国家与王朝
“天下”的范围
“天下”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不同时期所指的地理范围是有变化的。
“天下”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这时的天下实际上并不大,具体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等地。另外,周边未被“王化”的地区,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国家,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视为王权之下的暂时未开垦之地。因此其时君王一旦南面称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了。但先秦的一些哲学家则对“天下”的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庄子认为“天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也认为儒家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这些观点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无稽之谈。
到秦代,随着郡县制的设立,中国的疆土得到极大扩张,“天下”的概念也随之扩大,南边和东边都到了大海边,北边和西边则依旧没有具体边界,只笼统地包含了北方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汉时期,西边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开始和西亚、欧洲乃至非洲等地的国家有生意往来和文化交往。东汉时,西域都护班超还曾派使者前往当时的罗马帝国(当时中国人称之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达目的地。2世纪中叶,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东尼派使者给汉桓帝送来了礼物。因此汉代时人们开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基本接触不到远邦异国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国人还是习惯性地以包括中国以及周边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处于中国文化圈以内的日本、朝鲜等国在内的区域为“天下”。因此这里的天下已经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义。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指的仅是中国。而这句还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中国”一词的由来
古之“中国”并非今之中国。“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他们看周围的民族仍旧在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滋生出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与其区分开。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其是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就地理范围而言,”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西周时期,”中国“泛指西周及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了”中国“之内;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基本包含了今天的除西藏、新疆以外的地域。
汉代之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取得中原地区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偏安一隅,却仍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