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卡住,其实是你的情绪卡住了!
这本书,极可能颠覆你对写作的认知!心理咨询师、资深剧本医生三宅隆太给出的建议,超越了我们常见的“剧作方法论”——去深入、敏锐地探寻实际创作中必要的“内观”过程,将负面情绪转化为驱动力,带你我走出创作困局,写出兼具自身特色和创意的剧本。
* * *
◎诊断:短篇故事好手√ 长篇故事苦手×
□ 自嗨上瘾:只会写“半径五米内”的生活流片段
□ 灵感依赖综合征:凭直觉写作,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
□ 套路中毒:自以为独特,其实不过是些陈词滥调
◎对症:转换思维方式,“情节构思”恐惧NO!“情节构思”期待UP!
✓ 新人必须会写行活儿,会写类型。面对制片人丢过来的策划,只管上!
✓ 陷入“自我!自我!”,即便幸运出道,一眨眼职业生涯就完蛋了。
✓ 专业编剧首先考虑的是结构。结构越单纯、越坚实,越能大胆发挥。
✓ 挫折感是灵感的天敌。不要幻想一下子写出完美的剧本。
✓ 陷入套路时不用慌,找点外部刺激,告别先入之见和固定观念。
✓ 不要溺爱主人公,否则他会依赖作者,丧失行动力。
✓ 换位思考,别让配角变成工具人。
✓ 故事灵感发掘表——仅靠掷骰子,上百个故事组合等你来“玩”。
✓ 故事创作问卷——梳理逻辑线,生活流片段也可以发展出情节饱满的剧本。
◎日本知名剧本医生,开出东方式剧本诊疗秘方
持续性焦虑?创作瓶颈?甲方要求离谱?合作者无法沟通?……
三宅隆太亲历过被不懂行的甲方“折磨”至项目“流产”的暴击,深刻体察编剧切身之痛,遂学习心理学,借鉴认知行为疗法,探索出一条适合东方文化语境的剧本诊疗方法。
“面对生病的手臂,是否存在不去利落地切下再装上假肢的方法,更偏向自愈的、将患者的生命力从内而外激发出来的方法呢?”答案,自在他的这本书中。
* * *
「从今往后,你或许还将被绊倒很多次。不过请不要怕。也请不要做出逃避的选择。摔倒了只要再站起来就好,仅此而已。」
告别技巧灌输,走出思维定式,与外部世界碰撞出灵感火花
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创意种子”,你也能变身专业编剧
「你zui强大的武器便是你自己。」
这是一套超越技巧、刷新创作观的另类指南。剧本的问题,往往隐含了故事讲述者内心的问题,不用担心,身兼心理咨询师的编剧三宅指出,负面情绪恰恰是创作的动力和起点。本书中,作者以严谨细腻的启发式谈话,帮助编剧发现自身的机械化思维“病症”,同你温柔交流,帮你破解压力,从社会面具中破壳而出,写出能让观众共鸣的故事。
复诊篇主要面向“情感细腻但欠缺谋篇布局能力”的写手,手把手教你写故事梗概、分场大纲,一步步将灵感乍现的瞬间串联起来,发展出跌宕起伏的完整故事。有志于从事编剧职业、力图挖掘创作人才的制作人,以及一切对故事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受到抚慰和启发。
第2章
创作出不迷失方向的主要情节(前篇)
●名字是谁起的?
其实,没有人是自己给自己起名字的。
大多情况下,父母可能会在孩子诞生之前想好了名字,孩子会在出生后得到一个和本人意志无关的命名。当然了,有人被取了个很好的名字,之后也过上了好日子。而反之,也有一些名字只是承载了父母单方面的期望,而子女只能去承受这个与自身意志无关的命名。
比方说,假设一个孩子的母亲拥有不凡的美貌,而她认为自己的人生正因此而变得丰富。于是她全无恶意地期待生下来的女儿也会有像自己一样的人生。于是,出于“希望她能成长
得靓丽美好”的期盼,母亲给孩子取名为“丽美”(如果读者中有人叫丽美,那么请接受我的歉意,这里只是单纯举个例子,请不要对此太过在意)。
然而从幼年就一直被母亲灌输这一愿望的主人公“丽美”,能否像母亲希望的那样“过上美丽的人生”呢?这可就不一定了。要是女儿的相貌不像母亲,而像样貌不太出众的父亲,她甚至可能会因外形和名字的反差而心怀自卑。
她可能会在小时候遭到不懂事的男生的冷言冷语,甚至还可能遭受霸凌。每次在考卷上填写自己的名字,她可能都会觉得“我既不靓丽也不美好”。又或者找零工打时简历上可能会填个假名。
那么,届时她会用的是个怎样的假名呢?那个假名会是从哪里化用过来的吗?
说不定会是她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里某个角色的名字,又或者是被欺负时救助过自己的同学的名字。
她或许是通过写下这个假名,在摸索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又或许是想把至今为止的人生都覆盖掉。这样一些在名字上的想法,完全有可能会对个人小小的选择或行动,以及个人
同周围事件间的冲突产生影响(换言之,也就是存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可能性)。
此外,也有人会在长大后给自己安上假名。
自行指定诨名,取艺名、笔名,或者想一个网络上的昵称,等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起假名。如果在这种时候没有使用自己本名而是选择了假名,那么其中就应该会有某种理由存在。而安上了假名,也会产生属于一个人特有的行为。《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2008)里的小丑在谈到自己的身世时,采取的讲述方式让人分不清哪一部分才是事实。他本来应该也是有本名的,而他大概不是不想提及,就是觉得没有说的必要吧。
在他的这种行为当中,应该就隐藏着他对本名的某种想法。就算不知道他真正的理由,在这种“不说出本名,并且讲些让人弄不清他真正身世的话来扰乱众人,使众人深陷疑云”的行为之中,却潜藏着他选择冠上小丑之名所独有的行为准则。
我认为,去思考自行安上假名的人选择这个假名的意义和理由,来探求故事的发展和情节架构,这种方法对于“业余软故事派”来说实际上是相当有效的。
对了,名自然是不用说了,姓也是很重要的。
在思考姓氏对人物的影响时,我总会想起一桩轶事。
●姓氏对人物的影响
这件事发生在近三十年以前,我还是高中生时。
那一年,“夕张国际奇幻电影节”(Yubari International Fantastic Film Festival)在北海道首次开幕,我很开心地鼓起勇气去参加了。这个电影节现今才变得比较知名,当时才刚举
办第一届。参加的普通观众并没那么多,那种热闹程度恰到好处,安适自在的氛围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而相对地,嘉宾阵容却很豪华,也有大量海外电影工作者参加进来。由于普通观众比较少,大家和众嘉宾有充足时间进行接触,也得以在这届电影节上展开充实而愉快的交流。
我和因《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1969)而闻名的特里·琼斯(Terry Jones)先生一起滑了雪。还和亚历克斯·普罗亚斯(Alex Proyas)导演一起堆了雪人,他后来因《我,机器人》(I, Robot,2004)等作品而扬名。
此外,还有日后凭借《众神与野兽》(Gods and Monsters,1998)的剧本拿下奥斯卡,最近执导了《福尔摩斯先生》(Mr.Holmes,2015)等作品的名人比尔·康登(Bill Condon)先生。我和他住在同一家酒店,因此机缘还一起去泡公共浴池,相互给对方搓过背。
这样的交流总感觉挺奇妙的,这种牧歌式不设防的地方也正是早期夕张国际奇幻电影节的魅力所在。
在这样一群人物当中,美国演员乔恩·沃伊特(Jon Voight)以评审团主席的身份出席。我特别热心地找他搭话。
这是因为沃伊特先生担任主演兼制片人的参展影片十分精彩,令我深为感动。虽说是去搭讪了,但就像看过“初诊篇”的读者已经知道的那样,因为当时的我根本说不来英语[现在也是一如既往(笑)],只能借助词典讲得乱七八糟。
现在想想,那肯定挺招人烦的吧,但沃伊特先生丝毫没有表现出那样的情绪,而是笑容可掬地回应了我,非常难得。
电影节连着开了几天。
有一次,沃伊特先生要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和他一道来的女儿一个人被留下来。这位高中女孩一时无事可做。沃伊特先生看到我在,就问:“你好像是高中生吧?和我女儿年纪也相仿,你能陪她玩会儿吗?”说完他就走了。
沃伊特先生的千金安吉比我还小两岁。她的气质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让人印象深刻。但看起来她还不习惯日本的氛围,似乎感到有点无聊。
不管怎么样,这时两个人肚子都饿了,就先去了拉面店,一边进餐一边聊起了各式各样的话题。当然词典是片刻都不能离手了(笑)。
看到她精神不振的样子,我有些在意,于是便试着直接问了她。于是她告诉我,她和父亲的关系不是很融洽。
据她说,随着幼年时父母离婚,她感觉不论物理空间还是精神世界都和父亲拉远了距离,最近一段时间几乎连话都不说了。原来,那位爽朗地对我做出回应的沃伊特先生,却是心里
装着很多事来参加电影节的啊。
说回之前,在那样的僵局中,没和父亲一块儿生活的她受到父亲的邀请:“我要作为评审出席一个日本的电影节,会在那边住几天,你跟我一起去吧。”从沃伊特先生的角度来看,
说不定觉得这是个和已经疏远的女儿进行交流的好机会吧。
我总觉得问了不该问的事。坦率地向她道歉后,她笑着回我说:“没关系,没关系。”
说出了这些心事后,她渐渐有了一些笑容。一笑起来,果然还是一个和年龄相符的普通高中女生会有的模样。我们两人聊着喜欢的电影、音乐,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其间,她提到说“其实我将来想去当演员”。
名人推荐
剧本是反映复杂人心的东西。本书并不直接诊断剧本,而是直指人心,让人更投入地享受创作,治愈自己,给了我极大的勇气。不仅适用于有志成为编剧的人,如果你想要尝试创作小说,我也推荐你读一读它。真想请三宅老师做我小说的“常务医生”呀!
——日本知名作家
这本书很可能会颠覆你对事物的看法,不想从迷惑中醒来的人千万别看!听三宅先生讲话,让我觉得对影视剧的看法完全升级了!本书深刻展示了创作的真实思考流程,实在是剧作教材的集大成者,不单单希望成为编剧的人,我向所有对“故事”感兴趣的人都大力推荐。
——知名电台访谈Lime Star主持人宇多丸
媒体推荐
在书店,这本书摆在影视类的书架上,跟其他剧作书放在一起,这倒也没错。但这本书辐射的范围远超电影和动画剧本怎么写的问题,甚至超越了如何创作游戏、漫画、小说的问题,到达了“如何生活”的层面。我把这本书当作“幸福论”来读。
——日本亚马逊读者
虽然“人际关系课”和这本书所用的“临床方法”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人生观是共通的。“编剧逃跑的话,登场人物也无法面对问题”,这里很有趣,剧本不知不觉变得荒唐的时候,编剧可能需要意识到,自己正被“未结清的过去”束缚着。
——日本亚马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