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84894
  • 作      者: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
收藏
编辑推荐

1964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解析反智主义思想根源及演进的奠基巨著

版本特色:
全文无删减
资深译者精彩译笔,译文晓畅、准确
新增大量必要的知识性注释,还原20世纪中期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的独特生态

展开
作者简介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美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主要作品有《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1948)、《改革时代》(1955)、《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1963)及《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1964)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智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为何在美国,智识本身及拥有智识的人屡屡遭到忌恨和怀疑?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
本书是解析美国反智主义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揭示出美国性格中的许多关键特征。它不仅从宗教、政治、商业、教育等方面追溯了美国生活中那些蔑视智识的人的思想根源和逻辑,而且试图说明知识分子作为民主社会的一股力量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使命何在。

展开
精彩书评

反智主义是一条长期以来盘踞在我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线索,它背后是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民主意味着“我的无知和你的智识一样好”。
—— 艾萨克·阿西莫夫

本书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的模式,它试图找寻反智主义这一极具美国特性的现象背后的基本因素。同时,它也具有比较的眼光,在某种程度上,将美国视为整个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样本。
—— 大卫·理斯曼,美国社会学家,《孤独的人群》作者

当前关于这个主题最全面、*简洁、*完善的一部论述。
—— 沃尔特·拉克尔,美国历史学家、记者

这是一幅丰富的、复杂的、变幻莫测的心智生活图景,展现的是一个被实用主义理想所支配的社会。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七章
改革者的命运



在改革者对专业政治家的攻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核心用语:无知、粗俗、自私、腐败。为了反击这些语言,专业政治家不得不做出充分的、具有号召力的回答。公开辩论成为关键的行动;不仅如此,他们还需要安慰自己实实在在的愤怒之情,这也很重要。与公众的良好关系当然让他们获得了明显的优势。然而,如果他们按照改革派设定的条件来进行辩论,那么就苦不堪言了。与所有处在政治边缘,因而不用承担决策和责任的人一样,改革派可以比专业政治家更游刃有余地保持他们自诩的纯洁。大部分改革派领袖都来自建制阶层的家庭,至少财富小康,有稳定的职业,他们并不直接靠政治谋生;比起专业政治家,他们更容易维持无私的氛围,他们认为这是行政事业的关键。除此之外,他们的确受过更良好的教育,更有文化。
在回应的时候,政治家和大佬将批评他们的人具有的更高的教育和文化水平,贬低为政治上的累赘,他们质疑这些人难以胜任日常政治中的脏活和累活。如政治家所言,大佬和党务工作者都必须在普通人生存和谋生的烦恼的尘世中发挥作用。这不是道德和理想的世界,也不是教育和文化的世界:这是艰难的、属于男人的商业和政治领域。他们说,虽然改革派自称无私,但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也仅仅是因为他们可以在这个生活领域之外发表意见,却不用在这里工作,也不适合于这里。在努力奋斗、竞争、无情、崇尚物质的镀金时代的世界里,无私并不意味着纯洁,而是丧失自我,没有处理现实的能力,缺乏决断,全无阳刚气。
这样的政治家利用了美国男性刻板的偏见,他们主张:文化教养是不实用的,所以有文化的人毫无用处;文化教养是阴柔的,因此有文化的人女里女气。由于改革派对职位和权力有着隐秘的渴望,但对实用的必然性缺乏必要的理解,故而,他们把怨恨发泄到了成功者身上。他们对掌握职务和行使权力的人一味地吹毛求疵,虚伪地审查他们。詹姆斯 · G. 布莱因曾说道,他们“是自满、愚蠢、自负、无知……之徒……他们吵闹,但人不多,满口仁义道德,却不实用,野心勃勃,但不明智,自命不凡,势力又不够”。
改革派和政治家的冲突,让专业从政者在内心里,对政界中从未消失的受过良好教育之人产生了一种刻板印象。在大都会明目张胆操作政治的、坦慕尼协会的乔治 · 华盛顿 · 普兰基特(George Washington Plunkitt)有一番话就非常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点。他宣称,假如坦慕尼协会的领袖“都是书呆子和大学教授”,那么,

坦慕尼协会只能在四千年的选举中赢下一次而已。实际上,协会的大部分领导人都是美国平民,他们来自人民,靠近人民;他们掌握了必需的教育,可以驱使那些有中间名字的花枝招展的男人……对于本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我每时每刻都和他们相处融洽。当我走到他们当中,我从不炫耀我的语法,也不谈论宪法,不谈论电压有多少伏,我不会想方设法地把自己弄成一副比他们教育水平高的样子,因为他们受不了这样的行为。

他又说:

有些年轻人认为,他们可以从书本里学到政治成功之道,他们脑子里塞满了大学中的各种陈腐玩意。他们错得不可能再离谱了。听清楚,我可不反对大学。我觉得,只要有书呆子,大学就得办下去;我想,大学还是在某些方面办了些好事,但是,它们在政治方面毫无价值。事实上,去大学上课的年轻人一开始就陷入不利。他也许会在政治中取得成功,但机会是一百比一。

对于这样的政治家来讲,把改革派说成虚伪和迂阔,还不够。他们的文化教养和挑剔的风格又证明了,这些“娘娘们们(namby-pamby),充当好好先生,小口嘬凉茶的绅士”都缺乏阳刚气。他们有时还被人骂成“政治上的太监”(他们的政党背景并不确定,所以很容易被人转移到性别的不确定上)。尖刻的堪萨斯州参议员英格尔斯曾经就因为他们缺乏党派忠诚而勃然大怒,指责他们是“第三性”——“不男不女的娘们;当爹生不了,当妈怀不上;不孕不育;让男人鄙视,被女人笑话,注定绝后,光棍,灭亡”。
自从改革派在1872年自由共和党运动中浮现出来,成为一股有组织的力量,他们就被分赃派中最为耀眼的一位人物,罗斯科 · 康克林,斥责为“理想主义者、教授学究、牢骚满腹之徒的聚会”。康克林也发明了一套经典的美国式的骂人话,他清清楚楚地表明了缺乏阳刚气这种指责的含义。被他骂的人是乔治 · 威廉 · 库尔蒂斯。库尔蒂斯曾在德国的大学就读,当时为《哈泼氏》编辑,改革派之翘楚,诸如布莱恩特、洛威尔、萨姆纳,都是他的好友;他也是主张知识分子要在政界中主动出击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次事件发生于1877年的纽约州共和党大会,在这次会议上,该党的大佬和改革派之争变得尖锐起来。轮到康克林发言时,他问道:“这些在报纸上和别的地方教训共和党人,在共和党和它的良知、信仰面前扮演老师的都是何许人也?”他接着答道:“其中有些是卖女帽的男人,有些是半吊子,有些是政治中的尸位素餐之徒。”——“卖女帽的男人”一词引起了哄堂的嘲笑,它影射的是库尔蒂斯的杂志新近发表的时尚文章。在批评了改革者炫耀“自己纯洁无瑕的薄薄的外表”之后,他又嘲笑了他们所谓的变节和虚伪,以及他们“令人作呕、满口仁义的自命清高”;最后,他说:“他们忘记了,党可不是靠风度举止、女士杂志、滔滔不绝的讲话建立起来的……”
在这里,康克林已经再清楚不过地揭示了普兰基特后来说“有中间名字的花枝招展的男人”时想要表达的看法。改革派有教养的品性和彬彬有礼的举止都暗示着他们的阴柔之气。文化就意味着阴性;女士杂志的编辑身份也证明了库尔蒂斯就是如此。与之相比,参议员麦卡锡等人前不久攻击美国国务院中来自东部地区,在英语为中心的预科学校学习的工作人员,指责他们是同性恋,这在美国的骂人历史中已经不算新鲜话了。当时的许多人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卖女鞋的男人”,有一个事实表明了这一点:虽然纽约的《论坛报》全文刊载了康克林的讲话,记录了这个不敬的词,但是,当康克林的侄子在他叔叔的传记中描述此次事件时,却用星号代替,似乎这是一个明显的不雅之词,所以他把它删掉。
政治家们对改革派的不正常性格达成了不言而喻的共识,其基础就是这样一种看法,它后来被几乎所有男性和大部分女性所接受:从事政治生活是男性的特权,因为女性被排除,那么可以推出,在政治中发挥有效作用的能力实际上是检验男性气概的标准。政治活动是男人的事,而从事改革运动(至少是美国的改革运动)就意味着永远与好斗、挑错(reforming)、讲道德的(moralizing)女人有瓜葛——看看废奴主义者的例子。在围绕女性选举权进行的争论中,通常的男性看法就是,如果女人进入了必然肮脏的男人的政治世界,那么她们会玷污自己,而且搞乱自己的性别;参议员英格尔斯就曾说过,政治世界的纯洁只是“彩虹色的梦”而已。
如果女人入侵政治,她们就会男性化,正如男人支持改革,他们就会女性化。贺拉斯 · 布什奈尔曾建议,如果女人能投票,而且就这样进行几百年,那么“女人的面貌和气质都会改变”。女人的外表会变得有棱角,身体变得结实,嗓音变得锐利,行动生硬、唐突,她们会自作主张,充满意志力和胆气,极为渴望地位和权力。可以料想,女人在政治中做出决断,那就是一场噩梦,因为她们实际上会“改变生理结构,变得又高,又壮,大手,大脚,脑袋都会更重”,很可能,她们会“瘦削,棱角分明,又细,又干,具备所有令人失望、过分激发出来的性情”。
为了弥补政治上的限制,女人总是不得不体现出比男人还要强烈的道德纯洁(虽然这种纯洁被认为是一种脆弱);人们习惯上说,通过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们才在世界上发挥作用。只要她们远离政治,理想和纯洁的王国就属于她们。同理,现实和肮脏交易的王国如果必定存在,则它们属于男人;改革派自认为将更加纯洁、无私的个人理想带入政治,而他们的对手却指责他们试图将政治女性化,并混淆性别领域。正如女人进入政治,就弄乱了自己的性别,改革派将女性的标准——道德性——引入政治生活,他们也搞乱了自己的性别。有一句老话,说改革派是“长发的男人,短发的女人”,就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这种流行的意见。
在亨利 · 詹姆斯的《波士顿人》中,其中心主题之一就是这样一种观念:要求女性选举权是有悖常理地搞乱性别,甚至是丧失人性。与布什奈尔一样,詹姆斯也担心女人违反常情的好斗和女性原则会毁掉男人的世界。他的主人公,南方人巴西尔 · 兰索姆(Basil Ransom)大声疾呼:

整整一代人都成了女人;世界上听不到男人的声音;这是一个女里女气、神经兮兮、歇斯底里、唠唠叨叨、满口说教的时代,空话连篇,故作柔弱,夸大焦虑,过分敏感;如果我们不多加小心,那么它就变成了曾经出现过的最低能、最肤浅、最狂妄、由平庸主宰的时代。我想要维持的,或者可以说,我想要复兴的,正是阳刚气,它是一种勇敢坚忍、了解现实、毫无畏惧、直面世界,并把它视为奇怪而且有些卑贱的混合物的能力……

詹姆斯认为这个世界已然失去了男人气,当然,它并不是吉姆 · 菲斯克、卡内基、洛克菲勒或铁路大亨们的世界,也不是特威德帮、罗斯科 · 康克林的世界;相反,它是有文化之人的世界,是东部社会。波士顿就是缩影,放眼整个美国,没有人比詹姆斯更熟悉了,在那里,这些人的学问曾经与生活中男性在行动和决断上的坚定相提并论。似乎在这个社会中,还是需要有一些人将思想领域和道德顾虑与行动和决断中的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尽管这差不多是一种痛苦的需要。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导 论
第一章 我们时代的反智主义
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第二部分:内心的宗教
第三章 福音派精神
第四章 福音主义和信仰复兴派
第五章 反抗现代性
第三部分:民主政治
第六章 绅士的衰落
第七章 改革者的命运
第八章 专家的兴起
第四部分:实干文化
第九章 商业与智识
第十章 自立和信仰科技
第十一章 主题的变奏
第五部分:民主制的教育
第十二章 学校和教师
第十三章 适应生活之路
第十四章 儿童与世界
第六部分:结 论
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疏离与顺从
致 谢
索 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