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痰证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19198
  • 作      者:
    张德英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德英,男,原籍河北无极县。1954年生。1974年在原籍任中学民办教师,1979年就读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1984年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10年余,1994年调到中医学院从事针灸推拿类课程的教学及临床医疗工作,对中医内、妇、儿、外、骨伤、针灸、推拿均有一定造诣。现为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全国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推拿疗法杂志》专家编委。曾先后在《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杂志》、《中国针灸》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6部。在学术上,主张中医应以经典著作为起点,以临床实践为源泉,遵循自身规律发展,以求得中医特色的发扬光大,从而使中医造福于世界人民。
展开
内容介绍
  《痰证论(第二版)》从社会大环境出发,思考了当今疾病的流行趋势,提出了痰证为当今的主要流行病,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论述了痰证的生成及传变规律,探讨了痰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对痰证的治法有所创新,提出了脾实的新理论,阐述了对化痰药物的新见解,创制了化痰的新方药,并列举了大量临床病例。书后附有作者对中医发展等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作者的中医观。
展开
精彩书摘
  答日:《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痰既生于中土,为患于脾,自属邪气,“邪气盛则实”,故痰证理当为实。今痰生于脾,自是脾实也。至于“脾虚不运而生痰”之说,似乎有理,但细思则不然。盖脾主升清,设若脾虚,清不得生,当溜于下,是为泄泻清稀。《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也。此为阴证,当属于“饮”也,即张仲景所谓之“痰饮”,而非今所论之痰也。可见,若云脾虚生饮尚可,云脾虚生痰非也。余试再反而证之:设若人之脾不虚,运化有力,则不生痰乎?常见有人,食欲甚佳,肉满体肥,大腹便便,此等人脾不虚也,然其人岂无痰乎?非也。肥人多痰,斯人久后或发高血脂,或发心血管疾病,或发糖尿病、脂肪肝等等,以中医而分析之,此类病证原本多属于痰证。由此可知,脾实者非不生痰也,而易生痰也。自生理而观之,脾为仓廪之本,主受纳、运化水谷,痰为水谷乖变之物,试问:谷多易乖变耶,谷少易乖变耶?今脾胃受纳有余,假如人当摄人一千卡热量而实际摄入了二千卡,致使中焦有过剩之物,人体有有余之养,此人或见脘腹痞满,或见大腹便便,或见肉臃形肥,此非脾实耶?故云肥人多痰者,乃脾实多痰也。进而言之,脾运化过多,亦为痰证,何者?脾运化水谷而为血,所谓“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当此血脂过高,此乃痰证,岂非脾实之咎乎?故日:营养丰盛则中焦有余,中焦有余则为脾土之实,脾土实则痰湿生,此显而易见者也。故日:脾实生痰也。诸医家医书所以只言脾虚生痰者,亦因近世之中医书籍只言脾虚,鲜言脾实。或偶云脾实者,亦多为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甚明确。更有主张“脾无实证,惟有虚证”者,故将脾之生痰谓为脾虚。此论实际违背了《内经》本旨。因《内经》认为:五脏皆有虚证,亦皆有实证。若再以临床治疗而验之:设若脾虚生痰,则治疗痰证之药,白术、甘草等补益中土之品当作首选。何以治痰不用斯类,而用竹茹等木家药物,或通降泻土之品耶?故痰属于脾实,而非脾虚。余在“古医家对痰证的论述”中有些论述,另有小作《脾实证与繁木泻土》发表于《中医杂志》2004年第1期,可供参考。<br>  第四问问痰见滑涩<br>  问曰:先生言痰证之脉象可见滑脉,亦可见滞涩脉。夫滑与滞涩性状相反、势同冰炭,主病不同也。滑主痰湿而涩主瘀血,何以竟同见于痰证?<br>  答曰:滑脉之生本缘痰湿宿食。夫脉者,血之府也。气血运行于其中,今痰湿又至于此,犹泥浆入江河之流水,扩充其流,势遂滔滔.滚滚而至,故当见滑脉。然滑脉又不独主于痰,虽瘀血亦可致滑。余曾数见外伤之新证,诊其脉,多为滑脉,而非涩脉。此似乎与中医基础所言者相左。余多年未得其解,心甚纳闷。后临证之际又多见脑血栓之病,其初全无血栓迹象,诊其脉则多见滑脉。继后,病愈深痼,滑象转而渐渐变滞涩,脑血栓则为易发状态。然一旦脑血栓发作,诊其脉,则又变滑矣。及脑血栓迁延日久,滑又变为滞涩。余因是而悟:痰湿混于脉中,如泥沙入水,初则水势益浩大,故见滔滔之势,其脉滑矣。然水有泥沙,其势易塞,日久水少,则水流渐蹇,其脉滞涩矣。迨至血栓初发,血行为之壅郁,正气受激而抗争,此如战争时期运输之繁忙,故又见滑象。日久,正气渐渐亏乏,则如久战之后,物资大耗,财源匮乏,虽欲运输,怎奈无物,故又见滞涩矣。痰湿之脉,轻则见滑,重则见滞涩;初期见滑,后期见滞涩。滑与滞涩其象虽相反,其因或相同。物极必反,实乃天道,哲理如斯,脉亦如之。<br>  ……
展开
目录
痰证乃当今流行病<br>痰证的概念<br>一、何为痰证<br>二、痰之由来<br>三、痰之变迁<br><br>痰证的古代文献记载<br>一、《内经》时代<br>二、汉唐时代<br>三、宋代以后<br><br>痰证的病因病机<br>一、痰源水谷,生于中土<br>1.痰生中焦,水谷所化<br>2.水谷变痰,饮食相关<br>3.痰与水谷,正邪互变<br>4.脾有实证,痰浊即是<br>5.痰与湿热,合于中土<br>二、痰阻脾胃,病证机理<br>三、痰随肝升,因温而上<br>1.痰随肝升,胃气因逆<br>2.痰引肝急,逆气而厥<br>3.痰阻胃逆,口咽流涎<br>4.痰阻胃逆,咽部阻塞<br>5.痰随经升,塞于额中<br>6.母病及子,中痰侵肺<br>7.中痰及肺,窍道不畅<br>8.子病累母,痰伤心脉<br>9.痰困心神,厥而欲脱<br>10.痰阻髓海,健忘失志<br>11.痰阻脑脉,中风偏枯<br>12.痰蒙心神,发为癫狂<br>13.痰害肝肾,清窍闭塞<br>14.痰侮肝胆,罢极失准<br>15.痰热上蕴,两颊为肿<br>16.痰热阻目,眵多黏眼<br>17.痰热滞胸,胸痹心痛<br>18.痰热滞胸,乳络闭塞<br>19.痰随热升,阳明经痹<br>20.中痰实心,火郁懊恼<br>四、痰随金降,因凉而下<br>1.痰体阴浊,下降为顺<br>2.痰溜大肠,泄泻痢疾<br>3.痰浊侮肝,前阴降浊<br>4.痰浊伤肾,土实乘水<br>5.肾虚痰浊,因机论治<br>6.痰湿肾虚,气不得纳<br>7.痰湿伤肾,肾不作强<br>8.痰浊实肾,痹阻腰脚<br>9.痰浊下溜,痹阻经络<br>10.土实侮木,寒疝引痛<br>11.痰浊伤筋,关节不利<br>12.痰浊下溜,阻于胞中<br>13.痰从上焦,直降下焦<br>14.痰痹任脉,口阴皆病<br>15.明痰升降,而知顺逆<br>五、痰浊移易,其他转归<br>1.痰阻于膈,发为呃逆<br>2.从土之金,痰作疹出<br>3.上焦痰浊,泄泻下出<br>4.既上且下,痰伤心肾<br>5.出于脾胃,运及四旁<br>……<br>痰之脉证<br>痰证之诊断<br>痰证之治疗<br>痰证之方药<br>痰证病例选<br>痰致怪证录<br>痰证的将养与调护<br>痰证问答<br>医学求真篇<br>医学明理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