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戴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高帽熏熏欲醉,“解救世界,舍我其谁”和“重睹汉官威仪”的冲动蔓延,“中国模式”应运而生。数说生民多艰,制度缺陷,轻则不合时宜,重则别有用心!
蕴藏其中的文化心理依然是天朝心态。不过,吃过几天洋面包的,说辞与老翰林不同了。最时髦的总结陈词是:“文化是多元的,类型不同,各有千秋,无所谓先进与落后。”言下之意是:我行我素,学习现代文化就免了吧!胆子更大的则扬言:现有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基本概念,出自洋人,包藏祸心,必须由中国人根据中国文化重新审查和界定。于是,核心价值,普世价值;中国式民主,西方民主;如此等等,吵得不亦乐乎!
痛定思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深信:现代社会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财产权是生命和自由的基础。法治和民主,则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好制度和现代社会运行的枢纽。
——自序
孔子为何要一再地作为圣人被搬出来?他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但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圣人。唯独尊崇一个孔子,不是在保护或者发扬中国文化,反而是在泯灭中国文化内在的多元性。如果认为我们今天还要拜倒在这个、那个圣人面前,那是非常糊涂的。
——漫说百年孔子
我反对的只是企图利用传统文化否定和修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除此之外,我认为,对传统文化毫无疑义应该保护、尊重、继承和发展。但是,中国人民要谨记过去的悲惨教训,应该尊重并接受人类的核心价值和共同创造的先进制度。这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一定要坚持住这条。至于个人喜欢伊斯兰文化,喜欢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如此等等,应该多元共存。私人的文化取向是公民的自由,政府和其他人都无权干预。
——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
也许有人认为,国家自由、国家独立,不过是文字表达不同而已。即使按照这个解释,两者对自由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争取国家独立或自由,为的是让国民享有充分的自由,而不是接受本国统治者的专制、压迫。
但是在中国的实际生活中,处处讲集体利益至上。这也是一个陷阱。谁来判断这件事代表集体利益?当前最重要的集体利益是什么?这些有没有经过民主程序?往往没有。那些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常常以集体利益的代表者自居。这样行吗?
——“国学热”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但是我们知识阶层的一些人现在还在制造各种借口,来抵抗人类的现代文明。
一个借口是反对西方中心论。认为人类文化是多元的,这对一个落后国家、对东方国家来说听起来很舒服。但你就不知道人类文明已经进步到那样一个阶段,你不接受它,必然带来灾难。不少人至今不承认这个结论,还在拼命辩论这个问题,我想这太落后了。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张力
宣扬普世价值是不是反对中国共产党?是不是为帝国主义服务?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重要,不能回避。
首先应当指出,承认普世价值,维护普世价值,不是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而是维护中国政府的正确决策。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2001年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来改造本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你的经济制度必须是实行市场经济的,还要实行法治。没有真正的法治,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就因为这些东西主要是总结西方的经验得出来的,你就说实行这些东西,就是颠覆中国政府,那为什么中国政府要费尽千辛万苦毅然参加呢?参加以后的结果是,中国的经济大发展,进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阶段。那么,尊重财产权,保障经济自由,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是不是普世价值?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没有矛盾?
另外,1997年,1998年,中国政府相继在联合国的两个主要人权公约上签字,一个是《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一个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讲的都是怎么保障公民权利的,普世价值都体现在里面了。你说普世价值要是不对的,那为什么中国政府要签字?而且1997年参加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已经完成了法定的手续,已经生效了。另一个还没有批,但从江泽民到胡锦涛都说,我们是要创造条件来批准的。这些公约开宗明义就说四大自由,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说承认、宣扬普世价值,就是为帝国主义服务,完全是胡说八道。
中国最好的公民教育就是抓住一项一项具体案例,讲清道理。延安的警察抓老百姓看黄碟,后来引起全国舆论批评,说这是侵犯人权,是违反宪法。结果是警方道歉,赔偿。这就是启蒙教育,中国的宪政就从这里开始了。政府的作用就是保护公民自由,他在自己家里面看黄碟的自由都没有,这个算什么?家是堡垒,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随便进入,是不能随便搜查的。
——当代思潮与社会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在逐渐消失。资本主义里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吸收资本主义的成果。两个社会制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和不虞匮乏的自由),其中不虞匮乏的自由,不就是社会主义者的理想吗?毛泽东曾毫不含糊地宣布:未来中国要实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和四大自由”,绝非偶然。
民生的大问题,是不是该下决心解决了?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都要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减少了,才敢大胆消费,内需才会真正拉动。这是经济转型的关键。与此同时,为了中国的长远利益,要建立现代教育体制,其关键是学术和思想要自由。不要让中国人老是担惊受怕,谨小慎微。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变成乖孩子,要变成很有创造性的、很有活力的现代公民,他们应该是敢想、敢说、敢干的孙悟空,那样才能够把中国的事业持续不断往前推进。
——启蒙仍是这个时代的命题
人的价值至上,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任何一种现代文化都应该将人放在中心,这个问题文艺复兴以来已经得到了解决。我们说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即人的价值得到了尊重,但这样还是太笼统,人的价值一定要落实到公民权利上来,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和保障。
人的价值至上的观念一旦确定下来,如何保障公民权利,特别是公民的自由权就成为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在现代社会,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体现。这一套制度不分东西方,没有地域限制,具有普世价值。
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都很重要,都值得继承,关键是我们的思想要解放,不能拘泥于传统而不能自拔。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是现代公民立身之本。公民权利强调的是自由、平等,而传统文化讲三纲六纪,这与现代人文精神是对立的。我们不能食古不化,要剥离这些糟粕,继承其他优秀成分。
——人文精神仍须从根救起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世界。偏偏在这个时候,一些人却以民族的片面性抵制世界性。弄得不好,中国可能再次走入歧途!
有一位学者弄到大批资源,搞“跨文化的研究”,出了一套“跨文化丛书”。他断言:“跨文化研究解构现代性宏大叙事,诸如理性、自由、民主、文明、进步之类具有普世道德主义意义的宏大观念,实际上都是西方现代扩张的意识形态,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事业服务。”
这个论断没有把侵略行为与体现文明的观念区分开来。对前者我们要抵抗,后者要接受,否则国家要沉沦。这是100多年的历史经验。有些学者连这个常识都没有,太可怕了!但这一套在官方和民间都有市场。他们缺乏康德、马克思那样的胸怀,理直气壮地宣称:我是世界公民!17世纪以后,讨论任何国家的问题,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要用世界文明进展的眼光反复观察,反复比较,勇敢地接受现代文明,千万不要以民族的片面性,抵抗现代文明的普适性。离开这个基本点,肯定会走入歧途。为此,我们要敢于直说:直到今天,民族主义还是妨碍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在制度层面上,现代文化是没有什么东西方之分的,因为现代文化是综合了东西方的精华酿造出来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些东西,一个国家接受了,这个国家就真正的发达;你若是抵抗,这个国家要衰败。这是什么制度?经济上是市场经济制度,政府上是民主宪政制度。
——中国社会转型的三大障碍
小平留给后人的最大课题是政治体制改革。早在1986年,他就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6页。20年过去了,这一重任更是迫在眉睫。官员腐败,市场局部失序,贫富差距扩大,创新能力缺失,四大难题能否和如何破解,决定中国未来的面貌。这些都不是单靠加强原有体系内部措施的力度能够妥善解决的。改革呼唤学习邓小平当年的眼光和胆略。改革的中心是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把握历史机遇,继承高远胆略,推进改革进程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改革进行到今天,政治改革变得十分迫切。在制度改革和建设上,无需陈义过高,只要能够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对于国际社会的那些承诺就好:经济上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政治上遵守我们签了字的一系列国际公约,比如联合国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按照这些标准来改革,就是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的康庄大道。
——保障公民权利是大过崛起的基础
国家与国家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真正的文化交流是没有所谓侵略的。文化的本性是自由交流,自由拓展,从长远看,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众人喜爱的自然会保留,令人讨厌的则被淘汰;自然发展,自然更替,多元并存,共生并育。
——希望未来不再走弯路
为了维护个人权利和社会稳定,有个基本观念必须彻底澄清:所有这一类胡作非为通常都打着维护国家、民族、集体利益的旗号。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文化传统:讲国家和集体利益无比高尚;讲个人权利和利益,就是自私、低下。这个谬误必须彻底纠正。应该普及一个常识:人人与生俱来“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所有共同体,归根到底是为个人利益服务的,不能倒过来假借共同体的名义肆意侵犯个人权利。
——铲除滋生暴民专制的沃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