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血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477231
  • 作      者:
    常峰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常峰瑞所著的《血诚》只讨论他成就大事的要素。影响一个人成功的要素可以举出上百种,综合起来,也有几个主要方面,天赋、环境、教育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道路,一些不可预知的偶然性也会发挥作用。
展开
作者简介
    常峰瑞,本名常征,重庆梁平人。二十余岁,用两个月时问.独自骑车到北京,千里走单骑,行程两千四百公里。三十余岁,用六个月时间.独自开车走全国,万里看山河,行程五万二千公里。去过曾国藩家乡四次。
展开
内容介绍
    《血诚》儒术不是病,儒而疏缓,则积滞难返了。曾国藩知道自己有儒缓毛病,不适合带兵,却能因病出方,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终于找到一套既适合自己个性、又针对太平军弱点的战法,而成就大功。
    一味模仿,盲目学习,完全不考虑自身特点,那就成了邯郸学步,横竖不是人了,更莫想建立功业。
    《血诚》告诉你成就大事,以谋略为主,以勇力为辅。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时。阴谋与捣鬼是一种伎俩,行为卑下,谋略却是一种智慧,博大浩然,非上上智者不能为。曾国藩设计的安庆战役,就是一个带全局性的谋略,主谋略下套子谋略,子谋略下还有子谋略,一层套一层,堪称完美。
展开
精彩书摘
    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肯为国家竭尽血诚者,必将为人景仰。
    影响曾国藩成就大事的要素很多,哪个可以列为第一呢?本书侧重于个人成功,而不是历史问题,所以把血诚列为第一。跟他同时代的人,有立功的,有立言的,也有立德的,而能称并三不朽者,仅此一人。他是个书生,来自农村,全无背景,却能官居极品,统兵三十万,号令天下人才,成功镇压太平天国,靠的就是他的一片血诚。
    他是在为谁尽那一片血诚?说高一些,是他的人生理想。儒家培养的就是竭尽血诚之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人生理想。湖南农村至今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仍然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所不同的是,君字已经改为国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一种人生态度,曾国藩早年就发达了,所以他要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
    曾国藩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如果不是大清朝廷的科举考试,无论他多么聪明,无论他怎么奋斗,都不可能在十年间爬上二品高官。27岁考中进士,37岁做大官,这样顺遂的官场道路,一般书生想都莫想。正是清政府给了他机会,所以他拥护清政府,感谢清政府,主动站在清政府一边,自觉报答它。他自己也说:“我一个穷人出身,却摄居高位,如果还不知足,连鬼神都不会答应了。”“从此以后,我定要竭尽血诚,精忠报国,决不顾个人私利。”同样的利益立场决定了,他所要竭尽血诚的对象,必然是大清朝廷。这是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
    但他对大清朝廷又不满意。满清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社会矛盾被盛世掩盖了,鸦片战争则像掀锅盖一样,把清朝的腐朽揭露开来。曾国藩来自社会底层,知道老百姓的苦,做官以后,又看到官场的糜烂贪暴,所以他跟一般官僚不同。他痛恨官场的黑暗腐败,正是官吏的贪暴和压榨,逼迫百姓造反。所以他用“不爱财、不怕死”来要求自己,想整顿吏治,革除弊政,维护和更新大清朝廷的统治,希望出现像唐朝、宋朝那样的中兴局面。但是,除了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让大清朝廷多延续了五十年之外,中兴局面始终没有出现,因为那是一种幻想,他不可能实现。
    尽管他对大清有不同的看法,又无野心推翻它自己做皇帝,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把自己的血诚奉献给大清,希望整朝纲,兴利除弊,维系大清王朝的统治。
    他能看到大清的腐败和危机,是由他的家庭背景和他所交往的一群书生决定的。他来自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也多少感觉到他们的反抗情绪。而湖南地方的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早已察觉到某种斗争风暴,并在谋划准备。江忠源镇压雷再浩起义一战就是明证。
    他体气本弱,为了做一个圣贤,学成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天天搞理学家那一套静坐修身工夫,结果吐起血来,最后不得不放弃,从此也睡不好觉了。那时他身在官场,知道学问有成,才能做大官、获大福、享大名。他的理想还在三者之外,想做一个圣贤。什么是圣贤?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这就是真圣贤。圣贤未必能够富贵双全,孔子不曾富贵,他的几个著名学生,也不曾富贵,朱熹也没有当什么大官,但儒家理想已经流淌在曾国藩的血液里。
    曾国藩一直跟家乡的朋友有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也交流对时局的看法。他们深受儒家影响,家庭环境和政治理想也相近,惟独曾国藩官运亨通,但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渴望把农村的意见传递给曾国藩,上达天听,曾国藩也渴望从他们那里了解情况,筹思对策。往来最为频繁的是刘蓉、郭嵩焘、江忠源、欧阳兆熊、罗泽南等人。
    正是在这些充满书生血诚的好朋友的鼓动下,当咸丰皇帝下令征言时,曾国藩连上十四封奏章,希望整顿吏治、革除时弊、培养人才、训练军队,为国家做万一之想。最后一封奏章,更是直接批评咸丰帝的三大缺点,惹得龙颜大怒,差点获罪。曾国藩惹恼皇帝,既是他个人的书生血诚,也是他身后那一群人的书生血诚。他知道自己是在冒险,又不能不做:“官至二品,不为不尊,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刘蓉鼓励他说,你说了却不见效,不能以此来推卸责任,你是国家大臣,“不爱钱,不怕死”可表明你的志向,却不能尽大臣报国的忠心。罗泽南则说,有所畏惧,就不敢说,这是大臣贪恋权位的私心。在他们的鼓动下,曾国藩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大胆呈上了批评信。事后他自己也感到恐惧,过了一个月,跟咸丰皇帝表明心迹说,我“无朱云之廉正,徒学其狂;乏汲黯之忠诚,但师其憨”。
    这些支持者,多数成为湘军集团的骨干分子。书生血诚是这个集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官逼民反,他痛恨这个东西,所以想整顿吏治,想为国为民,咸丰帝却不听,他们的一片血诚算是白费了。
    就在这个时候,洪秀全造反了,他获得了新的机会。在湖南办团练,他不顾舆论,大肆杀人,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的血诚。在长沙练兵,不顾旁人指责,不管职权侵越,结果遭到士兵追杀。咸丰帝要他赶快出兵,去救援安徽,他三次都拒绝了,搞得皇帝大为不满。凡此种种,就是因为他的一片血诚,要报效国家,要感激朝廷,不怕负恶名,不怕担骂名,也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他还把这种血诚作为思想武器,灌输给那些朴实的农民,开创了为私人武装做政治思想教育的先例。
    ……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血诚
第二讲 儒缓
第三讲 乘时
第四讲 谋略
第五讲 大局
第六讲 基业
第七讲 立志(上)
第八讲 立志(下)
第九讲 高明
第十讲 坚忍
第十一讲 胆气
第十二讲 刚直
第十三讲 多助
第十四讲 狠绝
第十五讲 小物
第十六讲 中庸
第十七讲 人才(上)
第十八讲 人才(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