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李国桢等通过原子光谱分析手段测试了我国宋代汝窑天青釉以及仿制试验釉的元素组成,除常规氧化物外,还得到了28种微量元素的氧化物,并根据釉中的元素组成的变化范围发现,只要其试验釉中的R203为0.3~0.6 mol、R02为2.8~4.4 mol,均能得到满意的汝窑天青釉效果,为我国汝窑青瓷的工艺再现提供了重要素材。
6.3 热释光技术与古陶瓷测年
在古陶瓷时空定位研究中,除了可以利用各种成分分析技术测定古陶瓷的胎釉成分,以此来判别古陶瓷的年代、窑口和产地等时空信息以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测年方法测定古陶瓷的烧制年代来判定古陶瓷的年代时间信息。在现代科技中,测年的手段有很多,包括14C测年法、热释光测年法、光释光测年法、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K-Ar测年法、铀系同位素测年法、氨基酸消旋测年法等。目前,最适合用于古陶瓷测年的方法是热释光测年法。热释光是指晶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6.3.1 热释光的发展简史
中世纪的炼丹士们就已知道,当在暗处加热某些矿物时会微微发光。但人类第一次科学地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热释光,是1663年10月28日由英国化学家Robert Boyle完成的。他发现随身携带的一块金刚石发出了微弱的亮光。当用热烙铁摩擦和蜡烛加热时发光能够持续较长时间。1676年,Elsholtz也报告了天然萤石受热发光的这一效应。这种现象早期被解释为“热直接转换成光”。以后三百年中,陆续有人报道了各种矿物加热时的发光现象。当时人们只知道热释光是光照或天然辐照产生的,对其过程尚不明白。为了和荧光区别,称它为“磷光”,并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磷光体”。1898年,Trowbridge和Burbank把天然萤石加热,排空它们在地质时期积累的热释光能量,然后用X射线辐照,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观察辐照剂量与发出热释光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热释光由辐射产生,通过加热可将辐射储存的能量转变成光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