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1 产业计量学的提出
1.1.1 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
1.1.2 产业发展的计量需求
1.1.3 计量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1.1.4 产业计量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2 产业计量学的学科意义
1.2.1 计量学理论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1.2.2 产业计量学与其他计量学分类的关系
1.2.3 学术理论与计量技术研究的关系
1.2.4 产业计量人材教育与培养
1.3 产业计量学的研究内容
1.3.1 产品的生命过程(含产业链关联性)计量要素链研究
1.3.2 计量数据应用的正确性
1.3.3 产业计量的工作基础
1.4 产业计量学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应用
1.4.1 产业需求研究
1.4.2 产业计量实验室能力建设
1.4.3 服务方式
1.4.4 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产业经济对计量的需求
2.1 产业经济概述
2.1.1 我国的产业划分方法
2.1.2 第一产业特征
2.1.3 第二产业特征
2.1.4 第三产业特征
2.1.5 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特征
2.2 产业发展对产业计量的宏观需求
2.2.1 西方国家关于国家计量体系的描述
2.2.2 西方国家对计量学的经济分析
2.2.3 产业计量学对产业发展的宏观价值
2.3 各产业集群的计量需求分析
2.3.1 产业计量需求的共性特征
2.3.2 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计量需求及其个性特征
2.3.3 服务业(第三产业)的计量需求及其个性特征
2.3.4 第一产业的计量需求及其个性特征
2.3.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计量需求及其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产业计量学应遵循的原则
3.1 产业计量学的基本原则与原则
3.1.1 广义原则的意义
3.1.2 产业计量学的基本原则与原则
3.2 产业计量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3.3 产业计量学的基本原则
3.3.1 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
3.3.2 需求导向原则
3.3.3 针对性原则
3.3.4 互动性与协调性原则
3.3.5 全程性原则
3.3.6 实用(适用)性原则
3.3.7 时效性原则
3.3.8 计量法规、技术与管理要素相互支撑原则
3.3.9 质量与效益平衡性原则
3.3.1 0 相关方协同参与原则
3.4 产业计量学的通用原则
3.4.1 前瞻性原则
3.4.2 持续改进原则
3.4.3 社会资源公共性原则
3.4.4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性原则
3.5 原则应用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业计量的内容
4.1 测量仪器设备的计量确认
4.1.1 离线计量
4.1.2 在线计量
4.1.3 新型量值的传递及溯源
4.1.4 强制检定的思考
4.2 产品的终端检测
4.2.1 离线终端检测
4.2.2 在线终端检测
4.3 产品形成过程中的量值测量与控制
4.3.1 在复杂的技术过程中,寻求正确合理的测控方法
4.3.2 获得量值的准确性研究
4.3.3 产品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量值测量
4.4 测量方法和质量控制(QC)技术研究
4.4.1 测量方法的研究
4.4.2 质量控制(QC)技术研究
4.5 测量仪器/检测设备的研究
4.5.1 进行量值传递的仪器设备的研究
4.5.2 质量检验或性能试验活动的测量设备的研究
4.5.3 产品形成过程中质量控制测量设备的研究
4.5.4 实现特定测量的仪器设备的研究
4.6 测量信息化研究
4.6.1 测量数据的获取
4.6.2 测量数据传输
4.6.3 测量数据分析处理
4.6.4 测量信息化应用--国家城市能源计量数据中心工程
4.7 测量管理及体系
4.7.1 测量管理及测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4.7.2 法制计量管理及体系
4.7.3 校准及检测实验室能力认可构成的测量管理体系
4.7.4 产业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产业计量的经济数学模型
5.1 产业计量的经济效益
5.2 产业计量的经济效益数学模型
5.2.1 产业计量对产品质量保证贡献的收益G(q)
5.2.2 产业计量对产品成本的减少贡献的收益J(c)
5.2.3 产业计量对产品使用价值(效用)贡献的收益f(v)
5.2.4 投入产业计量的总成本Csp(q,c,w)
5.3 产业计量经济投入模型
5.3.1 产品总投入
5.3.2 产业计量的投入组成
5.3.3 最佳产业计量投入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产业计量的设计及实施
6.1 产业计量设计的原则
6.2 产业计量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
6.2.1 产业计量社会服务体系构架
6.2.2 产业计量社会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角色
6.2.3 产业计量社会服务体系与现行计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6.3 企业的产业计量设计及实施平台建设
6.3.1 产业计量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
6.3.2 以实现战略为目标的产业计量设计
6.3.3 计量保证方案
6.4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功能设计要点
6.4.1 设计服务
6.4.2 检测服务
6.4.3 咨询服务
6.4.4 培训服务
6.5 国家产业计量技术中心建设规划要点
6.6 计量服务产业的案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产业计量的管理机制
7.1 我国现行的计量保证体系
7.1.1 我国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
7.1.2 我国现行的计量技术保障体系
7.1.3 我国现行的计量管理体系
7.1.4 我国现行的计量人员管理体系
7.1.5 我国计量保证体系的发展方向
7.2 建立完善的产业计量法律法规体系
7.2.1 校准溯源的法规以及与国际的接轨
7.2.2 检定规程和校准技术规范与产业技术发展的适应性
7.3 产业计量量传溯源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7.3.1 计量基、标准的建设模式
7.3.2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计量技术能力的建设
7.3.3 量值溯源渠道的拓展
7.4 企业计量实施平台的建设
7.5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的建立
7.5.1 产业计量技术保障体系的构建
7.5.2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的职能及技术服务支持体系
7.5.3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与产业创新体系
7.5.4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能力建设示例
7.6 产业计量的能力确认与授权制度
7.6.1 产业计量技术服务的特点
7.6.2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能力认定(授权)体系的建立
7.6.3 产业计量技术人员能力培训与考核体系的建立
7.7 产业计量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建立
7.8 产业计量协作体系的建立
7.8.1 产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的设立
7.8.2 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产业计量人才教育与培养
8.1 计量人员教育与培养机制的完善
8.1.1 计量人才基础教育的系统性
8.1.2 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
8.1.3 计量人员授权考核制度的完善
8.1.4 企业计量人员的能力提升
8.2 产业计量人才教育与培养机制的建立
8.2.1 产业计量人才的高等教育培养
8.2.2 产业计量人才的科学研究培育
8.2.3 继续教育制度与计量人员能力提升
8.2.4 产业计量项目实施的计量人才造就
8.3 产业计量人才资格确认(授权)制度的完善
8.3.1 产业计量人才考核与授权制度的建立
8.3.2 产业计量人才监管制度的设置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产业计量展望
附录 产业计量学应用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 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产业计量
实例二 产业计量学在服装产品领域的应用
作者感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