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花一世界:20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78302
  • 作      者:
    王丽丽主编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传播女性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对当时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和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颠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引发文艺理论界对女性创作主体的讨论和重视,打破传统小说的写作形式,开辟艺术创作的新视野,足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的创作无论在传播女性主义思想和价值观,还是在艺术形式的创新方面都对20世纪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英国20世纪社会文化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女性小说家们积极投身社会价值观的建构,,不断探索女性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一方面,她们独特的思想内容和崭新的文学形象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独立的存在价值,从根本上挑战了几千年来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另一方面,她们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视野、角度和表现手法,对小说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女性意识融入文本建构,开辟了小说创作和批评的新局面。《一花一世界:20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汇集了不同学者的学术成果,以期向读者呈现较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新颖的研究角度。
展开
精彩书摘
  此外,嵌入文本的许多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的作品也间接强化了具体的时代语境。叙述者在第一部分提到丈夫逝去的第二任妻子:“那张脸就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了,每个人都画过她,但我最喜欢的是鲁东那幅版画《走在夜色边缘的晚星》。”姑且不论这句话的其他内涵,叙述者提到的真实人物——法国著名象征主义画家鲁东(1840-1916)就足以暗示故事人物的生活年代了。画家笔下的模特儿也走出油画,被作者移植到文本中,成为侯爵的第二任妻子。这种虚实结合的效果不仅彰显了卡特的独创性,也有力地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感。
  不仅如此,作者还将其他史实自然融人文本的叙事中。众所周知,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技术革新被广泛运用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照文本,我们看到:富可敌国的侯爵已拥有汽车、电话,他的仆人也拥有了自行车。而女主人公远在巴黎的娘家也安装了电话,否则母亲就不可能觉察女儿的困境,并心急如焚、昼夜兼程地赶到千里之外协助她消灭恶魔丈夫。这些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在文本中的出现绝非偶然,也并非卡特刻意运用的年代错置手法,而是符合史实的。因此,上述文化标志都不容置疑地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语境指向动荡不安的19世纪末。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稳固并逐步制度化。与此同时,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尤其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大大巩固了共和政治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在妇女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妇女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②。正因如此,小说《血室》的女主人公在巴黎的音乐学院接受教育的文本“事实”在这一语境下才显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此外,透过叙事者似乎不经意的眼光,读者也看到了摆在丈夫书桌上的小说《在那儿》。尽管刻意抹去具体时间的作者并未透露更多信息,但纵览法国文学史,读者会发现这是一本真实存在的书。它出版于1891年,是法国象征主义作家于斯曼之作。这本书和其余出现在侯爵书房中暗示性极强的书籍构成了一个历时与共时交织的系统,并较为明晰地定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坐标,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真实感与历史的厚重感。
  ……
展开
目录
导论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
情感与艺术的焦虑——论《到灯塔去》“双性同体”的矛盾叙事
伍尔夫的遗产——论短篇小说《遗产》作为伍尔夫小说形式观的证据
多萝西·理查逊( Dorothy Miller Richardson,1873-1955)
女性心理句型下的女性意识——《人生历程》的文体学分析
《人生历程》女性思想的探索和界定——对个人主义的追求
克莉斯蒂娜·斯台德( Christina Stead,1902-1983)
斯台德的“多重声音”世界——用复调小说理论分析《热爱孩子的男人》
吉恩·瑞斯(Jean Rhys,1890-1979)
梦幻人生  心灵之旅——论《藻海无边》女主人公的自我追寻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
超越存在主义——论《黑王子》的叙事艺术
穆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
宗教信仰与叙事策略的完美结合——论《安慰者》的叙事特色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夫和莱辛比较研究
女性人格的多棱镜——论《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女性双人物
两世怨女魂,空有梦相随——分析《又来了,爱情》的后现代语境中的双重叙事
表象的背后——《喷泉池中的宝物》的叙事策略
试论多丽丝,莱辛《老妇与猫》的象征叙事
《三四五区间的联姻》:苏菲主义关照下的婚姻母题
安东尼亚·苏珊,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1936- )
《隐之书》之为“隐”——谈拜厄特叙述技巧下的女性声音
“阁楼上的疯女人”——《游戏》中的三重人物原型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 Drabble,1939- )
守护生命的尊严 ——重读《金色的耶路撒冷》
《金色的耶路撒冷》中的伦理关怀及道德反思
直面惨淡的人生——从存在主义的视角解读《红王妃》
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1907-1990)
女性意识的隐性书写——释读《牙买加客栈》中的“三元空间”
……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