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和高失业率,固然也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被动的影响,但主要产生于结构性、摩擦性的自然失业因素。从各种人力资本的显示型指标来看,大学毕业生(甚至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其他毕业生)都优越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其他劳动者群体,而且总体而言其就业的正规程度也高于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因此,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和报酬水平也高于其他劳动者群体。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本钱是其综合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这些人力资本是否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个人预期能否与劳动力市场匹配,决定了他们的就业效果和遭受失业的风险。一般来说,一个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取得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
就中国情况而言,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之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质量并没有相应提高,从劳动力供给方进一步降低了匹配能力;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制造业向更高价值链的升级以及向更加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转变,仍不能从需求方创造足够多的适宜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加上中国高等教育刚刚走出精英教育阶段,毕业生及其父母尚未形成与大众教育阶段相适应的就业预期和保留工资,这也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匹配难度。
城镇就业困难劳动力是另一个易于受到自然失业冲击的群体。这部分劳动者群体的典型特征是存在人力资本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教育水平较低、身体状况差、缺乏技能特别是缺乏技能更新的能力等方面。因此,他们不仅曾经是城镇就业政策调整和企业“减员增效”改革中,遭受过下岗、失业等冲击的群体,而且在退休之前会经常面临实现就业、再就业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困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