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殿堂:论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城市空问的“场域”
胡志毅
曹禺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戏剧家,在他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来回顾他的创作历程,可以感受到,一个大学和学院,诞生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戏剧精英意味着什么?一个剧团和剧院,能够演出一位长盛不衰的剧作家的作品又象征着什么?从曹禺的戏剧创作来考察,他一生都在为戏剧创造一个神圣的殿堂。
我们借用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的“场域”理论。“场域”这一概念,是布尔迪厄在1960年代提出来的。他从人类学进入社会学,把“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惯习的网络或图式。这些位置的存在、它们加诸于其占据者、行动者以及机构之上的决定作用都是通过其在各种权力(或者资本)的分布结构中的现在的与潜在的情境客观地界定的,也是通过其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惯习(统治、从属、同一等)而得到界定的”。因此,“场域”可以被视为“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或资本组合而组织的结构化空间”。布尔迪厄特别提出了“文学场域”(literaryfield),我们研究曹禺的戏剧创作就是文学场域的一个有机组成,同时将曹禺戏剧创作与城市空间的“场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大学和学院,一个是剧团和剧院,也就是说,曹禺身居两个职位,一个是从大学的学生到大学教授,乃至学院院长;一个是演员、剧作家,到剧院的院长。在布尔迪厄看来,大学的教授和艺术家之间是矛盾的,“只有那些在退出大学场域时实现了智力杰出者所宣布的理想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跨越这个矛盾的机会”。也可以说,只有“跨越了这个矛盾”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智力杰出者所宣布的理想的人”,曹禺就是这样一位“理想的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人都可以作如是观。鲁迅曾经在大学任教,最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在上海定居;老舍曾经在大学教授和专业作家之间矛盾过,后来也成功地“跨越”了这个矛盾。沈从文在大学和作家之间徘徊,建国后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文物,可以说是被迫结束了这种徘徊。本文试图从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城市空间的两个“场域”,即大学和学院、剧团和剧院来阐释其是如何为戏剧创造一个神圣的殿堂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