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213985
  • 作      者:
    程恩富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程恩富,1950年生于上海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兼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讲课,多次出席中央领导召开的座谈会。
    全球学术团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俄罗斯彼得堡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荣誉或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中外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学。首创现代政治经济学“五过程法”新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新经济人论”、“资源与需求双约束论”、“公平与效率交互同向变动论”、“知识产权优势论”、“当代经济基本矛盾论”、“社会主义三阶段论”等一系列理论和政策思路。论著已数千次被引用,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学界和马克思主义学界享有盛誉。
    在国内外报刊发表400多篇文章。独著和合编20多本书,其中独著《西方产权理论评析》、《社会主义三阶段论》等;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初级、中级和高级)、《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五卷本)、《经济学方法论》、《文化经济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较为深刻地分析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内涵,阐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全面体现了十六大以来我国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探索。《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开放和改革目标,提出了四主型经济体制模式、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区域协调机制、中国特色国家调控体系、国家主导的职工权益保护体系、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科学发展关于经济建设的内在本质和要求。
展开
精彩书摘
    当我们严格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逻辑思路来确定其未来社会的历史方位时,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还只是一种理论的预测和逻辑的推断。这种预测和推断的依据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典型和成熟形态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必须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即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总量充分实现以后才能具有的。其中,自然包含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并走向消亡这一前提。因此,从逻辑上看,他们所讲的未来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后的社会形态,是经过了商品(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后的社会经济形态。简言之,他们讲的未来就是在商品(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条件下,在商品(市场)经济成熟后并走向消亡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形态。因此,说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测中否定商品一货币关系的存在是一种理论上的失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无的放矢的,是不确切的,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本来讲的就是不存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形态。对在商品一市场经济基础上能否建立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和触及的问题。
    当然应该看到,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在从一般逻辑上推断未来新社会产生的条件时还存在着一个逻辑判断和具体历史判断(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消亡的具体历史条件与生产力高度等)的差异或空白问题。怎样使这两种判断吻合,怎样给这种一般逻辑判断以更具体、更详细的条件确定,其中还包含着一些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比如: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消亡的具体条件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资本主义的消灭是不是就是商品经济的消亡;等等,还存在着相当繁重的理论任务。应该承认,在这些问题上还没有非常明确和具体的答案,而且在资本主义消灭的具体条件和形势判断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表现出过于急切的心情并作出过不准确的判断。到了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曾对他们过去的认识和判断进行了自我批评和反思。他说:“历史表明我们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种幻想。”并分析道:“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情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资本主义“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而工人阶级自身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并进行政治统治的程度。”①关于商品经济消亡的条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全面地论述过,但从他们谈到这个问题时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思想上是把商品经济消亡的条件看得简单和比较低了。他们把机器生产发展之初的某些现象当成了分工将要消灭的征兆和条件,认为分工的消灭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已不再是什么虔诚的愿望,它已经被大工业变成生产条件本身,只要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障碍和破坏,以及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浪费,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从而得出了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就已经具备了消灭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论。②对分工和消灭分工条件的这一看法,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商品生产乃至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前景的判断。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实践证明,在机器工业的条件下,消除社会分工是不可能的。
    ……
展开
目录
上篇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改革
引言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关于经济改革的若干思想
一、改革导向与经济发展目标相统
二、完善基本制度与创新体制相统
三、完善市场体系与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相统
四、提高两个比重,促进分配公平
第二章 历史性改革与发展模式的探寻
一、改革内涵的把握:社会经济结构系统的解析
二、改革与转型的共同性:商品一市场经济的复归
三、改革的性质与转型的趋向:改革目标模式的不同选择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分清经济模式的两种含义
二、新模式的创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三、中国模式的解读及与其他模式的比较
第四章 中国经济体制模式的特征与内涵:“四主型”模式
一、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
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中国模式的完善
第五章 巩固奠定科学发展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对当前公有制主体地位状况的理论思考
三、抓住有利时机振兴公有制经济
四、坚定不移地科学推进国有经济的调整和改革
第六章 构建体现效率与公平历史性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
一、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理顺分配关系的根本指导方针: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在深化改革中实施公平分配的系统工程
四、要高度重视劳动收入分配问题
五、构建国家主导的企业职工权益保护体系
第七章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一、健全、规范全国统一市场
二、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第八章 中国特色国家调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中国特色国家调控体系的基本特征与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
二、“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的新型调节机制
三、完善财政税收体制,发挥财税调节功能
四、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
五、城市住房市场的国家调控

中篇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开放
引言
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关于经济开放的若干思想
一、立足内外统筹,增强驾驭开放的能力
二、扩大开放视野,增强全方位开放意识
三、加快自主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坚持自主开放,建设开放性经济体系
五、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有效应对开放风险
第十章 发展自主开放的对外贸易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关系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阶段特征及其动态利益
三、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四、强势应对美国的货币战与贸易战
五、FDI的贸易拉动效应与中美贸易纷争
六、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七、内外统筹和自主开放视角下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
第十一章 金融开放与产业安全
改革开放时期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阶段性
二、资本项目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
三、金融开放与制造业安全
四、金融开放与服务业安全
五、金融开放与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开放策论
一、我国传统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问题
二、加快转变的战略抉择:六个适当控制与积极提升

下篇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
引言
第十三章 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
第十四章 坚持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战略
一、自主创新是实现快速和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创造和培育知识产权优势
三、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四、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式
第十五章 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城镇化道路的一般含义和中国特点
二、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机制,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三、中国的城镇化关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四、关于地区城镇化实践的两篇调研报告
第十六章 坚持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新农村建设要倡导发展集体经济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些倾向性问题值得重视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两篇调研报告
第十七章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中国区域发展理论创新
二、处理好区域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第十八章 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之路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