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错估形势
对于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显然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对于中国的海外投资策略,都非常重要。整体而言,中国政府对于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形势大局的把握较好。但也应该指出,有关决策当局在一定程度上被所谓金融危机第二波的论调所误导。事实上,2008年第四季度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最低谷,是最深重的时期。但到了2009年年初,系统性金融崩溃的风险已经显著降低,金融市场开始逐渐解冻,金融体系趋于稳定,而各类资产价格已经开始止跌回升。但是,受所谓危机第二波的误导,有关决策层对于当时的环境情势估计得过分严重和悲观,把2009年判断为历史上最严峻的一年,这样导致了至少两个不利后果:一是中国坐拥数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和举世无双的流动性,在海外投资上却表现得谨小慎微,错失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二是导致了2009年的过度刺激,如超常规的信贷膨胀、大量政府主导的重复建设工程、投资项目效益的不确定性、贷款组合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房地产的潜在泡沫,等等,为中国经济埋下了中长期的隐患。2009年的超常规信贷扩张,如果在2010年不能得到较有效的遏制,在极端的情况下有可能酿发与美国次按债危机性质相似的信贷危机,导致近十余年中国银行改革的成果毁于一旦,付诸东流。
2.误读教训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不少观察家把金融危机简单归结为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工具的泛滥,一提及金融创新则谈虎色变,视金融创新为洪水猛兽,甚至认为金融危机标志着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破产。
事实上,虽然房贷证券化和复杂信用衍生工具在较大程度上扩散和加剧了金融危机,但它并非金融危机的始因。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累累发生,并非罕见。归根结底,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由信贷过度膨胀和房地产泡沫所引发的,与历史上的每一次金融危机的机理其实大同小异。
诚然,自由市场经济的确呈现固有的周期性波动,繁荣与衰退彼此交替,偶尔会发生危机,甚至大萧条。正因为市场经济会产生周期性的波动,才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引进了政府的适当干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监管制、存款保险、社会保障,等等,以矫正和弥补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及失效。
无论如何,市场固有的不稳定性并不能抵消市场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自由市场经济的最大好处正是它巨大的创新能力,包括金融创新的能力,资本配置的效率,对于生产率的推动;为人们提供的巨大诱因和刺激,创造财富的巨大能量。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就是因为市场经济模式解放了中国人民的创业精神和活力,就是因为中国吸收了国际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中国是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惠者。
……
展开
——周小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影响中国与世界未来发展的重大经济改革议题,你就应当阅读此书。胡祖六博士是杰出学者与成功实践家的罕见结合,兼具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际经验。能与这位才华横溢的专业人士长期共事合作,我深感荣幸和愉快。
——亨利·保尔森 (Henry M. Paulson, Jr.芝加哥大学保尔森研究所主任,美国第七十四任财政部长)
中国如何在全球金融危机迁延反复的局势下解决自身面对的种种矛盾,是目前全民关心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且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了弄清这些矛盾的由来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必须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宽广的全球视角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度的分析。多年来胡祖六博士正是这样做的。他运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对中国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坚持“改革和转型”这一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现在他把这些论文汇集成书。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肯定会给当前的讨论添加助力。
——吴敬琏 国际经济学会(IEA)荣誉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讲席教授
多年来我一直高度重视并得益于胡祖六关于经济与金融问题的真知灼见。他是最早呼吁改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学者之一。本书是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实现成功转型的最佳向导。
——罗伯特·佐利克 (Robert B. Zoellick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高级研究员,世界银行第十一任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