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美国陷入危机的漩涡。为了转嫁危机,美国政府实行了“白银政策”,企图通过人为抬高银价,刺激东方用银国的购买力,将美国的过剩商品销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从而解脱经济危机的困境。白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白银协定。1933年7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伦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签订了一份旨在由美国等承担稳定世界银价责任的国际白银协定,核心内容就是限制中国、印度等储银国出售白银的数量,并规定美国、墨西哥、秘鲁、加拿大等产银国应当收购的各自银矿生产的生银数量。该协定的目的是维持白银的较高价格,以稳定国际市场,这和美国国内实行的一系列稳定价格政策完全一致。二是“购银法案”。在签订国际白银协定时,美国就准备和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一样,放弃金本位制,改为银本位制,这必须要有大量的白银作为准备金。为此,美国政府于1933年12月21日公布了收买国内(包括属领)新产银的布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银购入法”。然而这一储银办法满足不了银本位的需要,于是又在1934年6月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明确规定美国应该增加货币发行保证的白银份额,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亦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三是白银国有令。“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于8月9日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必须用于铸造标准银元,或充作通货准备。这是与“购银法案”相配合用以加强白银国有化管理的强制性行政法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