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23074
  • 作      者:
    申学锋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申学锋,1973年出生,河北邯郸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出版专著《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转型中的清代财政》,合著或参编著作3部,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财经报》、《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研究参考》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其一,近代历届政府对外开放思想的演进与政策的变化;其二,近代对外开放区域的发展,重点是约开口岸到自开商埠的转变;其三,近代利用外资的大体情况,包括历届政府借用外债、外国在华投资等;其四,近代对外贸易的变化,包括外贸规模、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各国在中国外贸格局中的此消彼长等;其五,不同时期对外开放的客观效应,包括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美国陷入危机的漩涡。为了转嫁危机,美国政府实行了“白银政策”,企图通过人为抬高银价,刺激东方用银国的购买力,将美国的过剩商品销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从而解脱经济危机的困境。白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白银协定。1933年7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伦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签订了一份旨在由美国等承担稳定世界银价责任的国际白银协定,核心内容就是限制中国、印度等储银国出售白银的数量,并规定美国、墨西哥、秘鲁、加拿大等产银国应当收购的各自银矿生产的生银数量。该协定的目的是维持白银的较高价格,以稳定国际市场,这和美国国内实行的一系列稳定价格政策完全一致。二是“购银法案”。在签订国际白银协定时,美国就准备和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一样,放弃金本位制,改为银本位制,这必须要有大量的白银作为准备金。为此,美国政府于1933年12月21日公布了收买国内(包括属领)新产银的布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银购入法”。然而这一储银办法满足不了银本位的需要,于是又在1934年6月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明确规定美国应该增加货币发行保证的白银份额,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亦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三是白银国有令。“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于8月9日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必须用于铸造标准银元,或充作通货准备。这是与“购银法案”相配合用以加强白银国有化管理的强制性行政法令。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晚清时期的对外开放(1840~1911)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外国对华商品输出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外国在华资本扩张
第三节 内忧外患下的财政经济危机
第二章 晚清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对外开放思想的近代转型
第二节 “自开商埠”:从个人主张到政府决策
第三节 “走出去”:鼓励华商参加国际博览会
第四节 外资外债政策的变化
第三章 晚清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变化
第二节 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自开商埠”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各类外债的举借
第五节 清末中外合资企业的兴办
第四章 晚清对外开放的绩效评析
第一节 自开商埠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开放中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第三节 科技的引进与中国科技的进步
第四节 外资外债与中国利权的丧失

第二编 北洋政府时期的对外开放(1912~1926)
第五章 北洋政府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
第一节 军费和债务的膨胀导致财政危机
第二节 对外开放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世界经贸格局的变化
第六章 北洋时期对外开放政策的走势
第一节 “利用外资,振兴实业”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鼓励出口和争取关税自主
第三节 推动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
第四节 维持债信政策的出台
第七章 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不平衡发展
第二节 外资在华扩张: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例
第三节 自开商埠的进一步拓展
第四节 外债的借用及“借新还旧
第八章 对外开放的客观效应
第一节 外贸规模的增长与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国际收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
第三编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对外开放(1927~1936)
第四编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的对外开放(1937~1949)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