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朝传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054652
  • 作      者:
    张乐朋编著
  • 出 版 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盈廷抛旧去迎新,万里皇图半夕沦。二百余年明社稷,一齐收拾是阉人。“饰太平朱棣费周章”;“与民休息仁宣鼎盛”;“土木堡英宗遭巨变”;“酿奇冤于少保遇难”;“太荒唐国政成儿戏”;“请互市俺答终封贡”;“张居正改革皆成空”……《龙争虎斗中国史:明朝传奇》讲述了明朝时代的故事。
展开
内容介绍
    《龙争虎斗中国史:明朝传奇》是“龙争虎斗中国史”系列之一,包括“拒削藩燕王起反兵”;“叔夺俚位荣辱转瞬”;“饰太平朱棣费周章”;“与民休息仁宣鼎盛”;“土木堡英宗遭巨变”;“酿奇冤于少保遇难”;“太荒唐国政成儿戏”;“请互市俺答终封贡”;“张居正改革皆成空”;“明神宗怠政误大明”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朱元璋的祖籍在江苏沛县,和汉高祖刘邦是老乡。他的祖上因为生计,一直在不停地迁徙,先从徐州沛县搬到江苏的句容,又搬往吁眙境内的洪泽湖边(泗洲),最后才流落到了安徽的凤阳。朱元璋爷爷的坟墓,明祖陵,在盱眙;他爹的坟墓,明皇陵,在风阳。这个陵那个陵,都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追认的,这也可说明朱元璋的这些亲人多是客死他乡的。朱元璋的父亲去世后,17岁的朱元璋甚至找不下一块坟地埋葬父亲。朱元璋很小就跟随父亲朱五四到了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朱五四给地主当长工,家计稳定下来,还供朱元璋上了几年私垫,不过,念了几年就念不下去了,因穷辍学,放下笔杆子,拿起放羊鞭,开始给地主家放羊。17岁那年(1344),淮北大旱,并发瘟疫,从四月初六到四月廿二短短的17天里,他的爹妈、长兄和大侄子等四位亲人就相继病饿而死。对于朱元璋来说,17岁的四月最黑暗,在那个昏天黑地的四月里,他不停地挖坑,埋人。就算他是铁石之人,哀绝的心肠也应该寸断寸灰,也许,他还会惨笑一声:苍天啊,痛快些,来斩草除根吧。哀莫大于心死。当时的朱元璋不会想到造反,面对排山倒海的苦难和悲痛,他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放羊娃出身的朱元璋没有穷生歹意,有点像是传染上羊群的绵善了,幼弱无助的他穷途末路,只好出家当和尚,他谨慎地选择了庙宇这个首善之区。朱元璋出家的地方叫皇觉寺,这座小庙暂时成了朱元璋的容身之所。庙里的粥饭虽然淡薄,却能倒映天光,晴和之夜,还能观赏到下凡到稀粥里的星星月亮。可惜稀汤灌大肚,哄嘴不顶饱,正在长身体的朱元璋经常半夜饿醒,望着黑黢黢的夜空,忍着饥肠,慢慢挨到天明。天亮了,就有三顿饭。饥馑之年,柴粮珍贵,皇觉寺里的僧多粥少,不养懒僧,朱元璋在庙里做苦工,什么砍柴烧火、担水扫院、七零八碎的粗活儿勤杂,他都得干,好在他从小干过活,干了就有饭食,倒也以苦为乐。管事务的大和尚很快就发现,新来的凹脸小和尚打扫过的庙堂特别干净,包括靠墙站殿的四大金刚塑像背后的犄角旮旯,那里头积攒的不知多少年的尘串蛛网,居然也打扫得千干净净。这就让他纳闷了,这些地方,笤帚是进不去的,——扫帚打扫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他又没有吸尘器,——想打扫干净,必须得挪开这些好几百斤重的泥塑木雕丈二金刚。可这断无可能的,别说不可能,他也不允许,万一跌倒,磕了碰了,少一根指头掉一只耳朵什么的,他也交不了差。这样一来,大和尚就多了个心眼,早晚跟踪,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天大早,他暗自尾随凹脸小和尚到了大殿门口,小和尚挥帚洒扫,他就潜在门外,悄悄窥视,刚看还不打紧,往后再看,惊得他是目瞪口呆:那凹脸小和尚扫到那些泥塑金刚脚下,就用扫帚拍一下金刚的脚踝,呵斥一声“抬脚”,那金刚就听话地抬脚,等小和尚打扫干净,说声“站好”。那金刚才敢落脚。打扫到死角,小和尚竞喝令金刚“挪开”,腾出空地儿方便他打扫,那金剐竟会乖乖地转过一边,等他扫完,再转回原地。大和尚转身就跑到方丈那里汇报,方丈也是吃斋饭熬出来的素和尚,哪里肯信。翌日与大和尚结伴,悄悄看了小和尚操练金刚,这才信了。没过几天,皇觉寺通知僧众,由于庙里缺粮,部分僧徒需要离庙云游,化缘自养,渡过难关。朱元璋名列其中。朱元璋哪里知道,方丈认定他是一尊救世的佛祖,怕皇觉寺庙小,养不起他这尊天神,才决定把他放养到江湖里去的。和尚云游情状很像流民,四处漂泊;托钵化缘的情状几乎就是讨吃要饭,形同乞丐。朱元璋的祖上是流民,但他和他们不一样,他现在是佛门中人,不用再操心那种绳枢瓮牖的柴门了。和尚云游还有一像,就是像闯荡江湖的隐士游侠。社会是个大课堂,朱元璋云游的那几年,正是元朝统治者把百姓推向水深火热的黑暗岁月,他在底层接触和感触到的,丰富和复杂不消说,肯定还有巨大的心理落差,而这种落差激荡起来的心情肯定是不平的。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这个时候的他,也算饱经沧桑了。20来岁的他当托钵僧,也算有了两大笔财富:一笔是磨难。一笔是阅世。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腐败透顶了,民不聊生,江淮一带的百姓开始扯旗造反。第二年二月,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打下了濠州城,队伍里有个军官叫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玩伴,他写信拉朱元璋入伙。想活命,就革命,革命是条不归路,所冒风险不可与苟延残喘同日而语。朱元璋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已经是成年人了。命运就是关键时刻的选择。历史证明了朱元璋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句废话如果颠倒时空,回到朱元璋看信的当时,就是一桩难以决断的悬疑了。——看来并非是历史选择了他,而是他选择了历史。龙争虎斗的峥嵘岁月,在朱元璋25岁的时候,终于开始了。P2-4
展开
目录
朱元璋百战连大明
除丞相帝王弄权术
收军权蓝玉成云烟
拒削藩燕王起反兵
叔夺俚位荣辱转瞬
饰太平朱棣费周章
与民休息仁宣鼎盛
土木堡英宗遭巨变
酿奇冤于少保遇难
太荒唐国政成儿戏
请互市俺答终封贡
张居正改革皆成空
明神宗怠政误大明
三征胜国力受大损
民不聊主不得不反
明熹宗委丘当朝立
明崇焕中流守辽东
天不予思宗终殉国
李白成灭明陷覆辙
太明遗忠浩气长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