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176227
  • 作      者:
    (英)本·杜普雷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修订本)》50篇清晰易懂的文章将复杂的、有挑战性的哲学概念通俗化,生动地阐释了来自知识、知觉、身份认同、伦理学、信仰、正义、语言、意义和美学等方面的问题。从古希腊开始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一直吸引着思想家们的注意。本书兼具启发性和趣味性,它向读者揭示了哲学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展示了哲学领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说明了论证哲学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对于初涉这片领域的读者来说,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哲学导论。
展开
精彩书摘
  帕里是1950年问世的,21年后,英国的数学家兼计算机工程师艾 伦·图灵写了一篇影响很大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出了一 项测试,以决定一台机器是否可以思考。该测试以被称做模仿游戏的派 对游戏为基础,需要一位对话者与一个人和一台机器交流,两者并无身 体上的联系,而是以电流的形式联系。为把人与机器区分开,对话者什 么问题都可以问,如果一段时间内对话者还不 能区分,就可以说机器通过了考试。帕里通过考试了吗?其实没有。按照适当 的图灵测试,精神病学家小组(充当审问之人 的角色)应该事先告知其中有一个病人实为计 算机,大家的任务就是认出哪个是计算机。不 管怎么说,问的问题再宽泛,帕里都可以迅速 作答。图灵本人相信,到20世纪末的时候,计算机编程的进步将会达到这样一种地步:无论谁来充当对话者,五分 钟的交谈之后,正确识别的概率不会超过70%,可实际进步比图灵预测 的要慢很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台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图灵以该测试回避了“机器能否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该问题太 不准确,因而不值得解决。但该测试现在被广泛当做判定一台机器是否 能思考(根据个人偏好,可以说“有心灵”或“展示了智力”)的标准。这样一来,图灵测试就被视为“强人工智能”的支持者(科学的或哲学 的)基准点。这些人认为,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有与人类一模一样的心灵 (不仅仅是心灵的模拟)。中国屋 1980年,由美国哲学家约翰·瑟尔设计的思想实 验,成为对图灵测试的最大挑战。他本人是一位说英语而对汉语一无所 知的人,想象自己限于一间屋子里,然后有人寄来了中国汉字。他有很 多讲汉字和语法的英文书,用来解释如何从屋里寄出一定的文字结合,以回应给他寄来的一串儿符号。他最后可以轻松胜任,而且在屋外的人 看来,他的回答与中国人没有差别。换句话说,从屋子的输入和输出来看,还真像那么回事,好像他对汉字了如指掌一般。可实际上,他在 做的只是处理未经解释的形式符号,而对汉字 什么都不理解。为了回应给他传来的东西,他根据一套程 序(与瑟尔的那些英语写的语法书一样)提供 的规则做些恰当的回答,这就跟数字计算机一 样。瑟尔表明,像中国屋这样的一套计算机程序,不管多复杂,都只是 操纵符号的无心之士,而且绝不会越此一步。它本质上是按照句法规则 办事,遵循规则来操纵符号,但它不理解意义,不理解语义。就像中国 屋中没有理解一样,计算机程序中也没有理解:没有理解,没有智商,没有心灵,总是对以上这些东西的模拟而已。通过图灵测试,基本上就是给一定的输入提供适当的输出,以此来 测试一台机器能否思考。所以,如果你能接受,中国屋其实削弱了这一 点。如果图灵测试奏效,那么人工智能的核心论题也应该奏效。但并不 只有这一种因果关系。如果承认中国屋的观点,那么,研究心灵哲学的 这两条特别重要的途径就会随之被削弱。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的一些问题 行为主义背后的中心问题是,精神现象可以转化为各种行为或某种 行为习性,而没有任何损失。所以,说某人疼痛,就是他在流血,疼得 面部扭曲的简要说法。换句话说,精神事情完全根据外在可观察的输入 输出来确定,其充分性已经被中国屋明确否定了。在瑟 尔之前,由吉尔伯特·赖尔所做的经典解释基本上已遭到众多致命的反 对。在今天看来,其重要之处在于产生了功能主义这一学说,功能主义 可能是被接受最广的心灵理论。功能主义为修改行为主义中的很多缺陷,主张精神状态即功能状态:一定的精神状态可以根据在与各种输入(特别引起精神状态的原因)关 联时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其他精神状态的影响、各种输出(精神状态对 于行为的独特影响)而定。用计算机来类比一下,功能主义(类似于行为 主义)是对于心灵理论的一种“软件解决之法”:根据输入和输出来确定 精神现象,而不考虑软件借以运行的硬件平台(二元论者、物理主义者之 类)。当然,问题在于,聚焦于输入输出将胁迫我们径直地返回中国屋。天啊,西奥从乔那里买来的车有问题吗?问题是 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小事儿,和往常差不多,有个门锁要换。后 避震轴中的一些小零件掉落了。接下来,大一点儿的零件也开始出问题,先是离合器,后是变速箱,最后整个变速器都出了问题。修理过程中,这辆车又出现了大量问题。所以,差点儿就没能开出车身修理厂。就一 直这样,日复一日……真不可思议。西奥很悲伤,自己在那里琢磨:“如 果这辆车才买两年,就把每个零件换过了,那可才叫难以置信呢!嘿,往好处想吧!也许我有了一辆新车!”西奥这样想对吗?还是说其实仍是同一辆车?人、事的身份会随时 间的流逝而变化,在检验对这一变化的直觉时,西奥的汽车的故事通常 被称为忒修斯之船,是哲学家使用的众多难题之一。似乎我们在这方面 的直觉往往强烈但却相互矛盾。忒修斯之船的故事是英国哲学家托马 斯·霍布斯提出的,后来他做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下面来看看西奥的版本吧。诚实的乔其实名不副实。他从西奥车中换下的那些零件,大部分都 是好的,而后他又修理了一下那些出毛病的地方。乔把那些换下的旧零 件都攒了起来,重新组装在一起。两年后,他便组装出了一辆车,可以 说是对西奥那辆车的准确复制。他自己认为这是复制品。或许这就是西 奥的那辆车?身份危机 哪个是最初的?西奥现在这辆完全由崭新零件组成的车,还是乔那 辆完全由原厂零件组成的车?答案也许取决于你问谁。不管答案是什 么,这辆随时间而变的车的身份问题远没有我们期望的那样简明微小。这不只是车或船的问题。人一生会发生巨大变化。一个姗姗学步的 2岁小孩儿与88年后一位步履蹒跚的90岁老者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几乎毫无共同之处。他们是同一个人吗?如果是,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 一个人呢?这可不是无稽之谈,因为他70年前做的某件事而惩罚这位 90岁老者公正吗?如果他不记得了呢?如果这位90岁老人40年前说 自己到90岁时就让医生把自己杀掉,现在他90岁了,医生应该那样 做吗?这就是人的身份问题,几百年来一直令哲学家感到困惑。那么,究 竟在何种充要条件下,某时的一个人和之后某一时刻的他是同一个 人呢?动物和大脑移植 常识看法可能是这样的,个人身份是生物学问题:我是过去的我,因为我仍然是同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同一人类物种;我还是附着在一个 特殊躯体中,该躯体是独一无二且连续的有机体。抽空想象一下大脑移 植吧,在伸手可及的未来科技中我们有望实现这样的手术——把你的大 脑移植到我体内。我们的直觉显然认为,你有了新的身体,而不是我的 身体有了新大脑。如果是这样,那有个特殊的身体就不是个人生存的必 要条件了。P37-41 
展开
目录
第1章 缸中之脑
第2章 柏拉图的“洞喻”
第3章 知觉的面纱
第4章 我思故我在
第5章 理智与经验
第6章 知识的三要素理论
第7章 身心问题
第8章 做蝙蝠感觉如何
第9章 图灵测试
第10章 忒修斯之船
第11章 他人心灵
第12章 休谟的断头台
第13章 一个人的美味
第14章 神命论
第15章 嘘/啊理论
第16章 目的与手段
第17章 经验机器
第18章 绝对命令
第19章 黄金律
第20章 做与不做
第21章 滑坡
第22章 超越义务的要求
第23章 恶只是不走运吗
第24章 德行伦理学
第25章 动物感到疼了吗
第26章 动物有权利吗
第27章 论证的形式
第28章 理发师悖论
第29章 赌徒谬误
第30章 连锁悖论
第31章 法国国王是秃子
第32章 盒子里的甲虫
第33章 科学与伪科学
第34章 范式转换
第35章 奥康剃刀
第36章 什么是艺术
第37章 意图谬误
第38章 设计论证
第39章 宇宙论证明
第40章 本体论论证
第41章 恶的问题
第42章 自由意志辩护
第43章 信仰与理性
第44章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第45章 差异原则
第46章 利维坦
第47章 囚徒困境
第48章 惩罚理论
第49章 地球救生艇
第50章 正义之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