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快乐不是物质享受而是清净心
心清净,就是福,清净为最上快乐。一般人不懂得什么叫做福德,认为发了财、做了大官,就算是有福气了,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观念。如今虽然物质丰富,我们的内心却充满了无尽的忧虑、烦恼、痛苦,使人丝毫感受不到快乐。
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绝不是外界物质的享受。物质的享受,是外面境界对感官的刺激,离开外境,便丝毫感受不到快乐了。
其实,真正的快乐,是不需要外界的刺激,而是从内心真实自然地流露出来的,就像泉水一样,它能够自然地向外涌,用佛语说就叫法喜充满。而这个快乐的获得就要靠一颗清净心。清净心能生智慧,生般若,如何不快乐呢?凡夫俗子的内心不快乐,是因为内心充满了烦恼。
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个人的心中像拉紧的弹簧,一刻也无法松弛下来,即便是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也无法放缓迈动的脚步,身不由己地被涌动的人流推着走,逐渐地在高速的旋转中丧失了内心的宁静。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时刻保持平静和快乐呢?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国王,拿出最丰厚的奖金,招集天下有名的画家,希望能画出最能使人心灵清静的一幅画来。许多有名的画家都来尝试,画出了许许多多的画。最终,国王从中挑选出了一幅最喜爱的画。这幅画画的是一潭平静的湖水,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但却都是崎岖和光秃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雨交加。山边也翻腾着一道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丝都不平静。但是当国王一靠近,就看到瀑布后面有一细小的树丛,其中有一鸟巢,在怒奔的水流之中,鸟儿则是安坐在它的巢中,静享着最为安全的清静。
国王对这幅画赞不绝口,重赏了这位画师。但大臣们却对此疑惑不解,国王自己解释道:“一个人并非待在一个没有困难与辛苦的地方才能获得清静,而是在一切纷扰的杂乱之中,心中却仍旧能够保持平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能享受到清静的生活,并非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拥有清静的心态,是否懂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记清洗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时刻都活得轻松与洒脱。
生活中,我们在一般的庆典场合,总能感到热闹非凡,好像人们只有达到感官上的刺激才算吉祥,其实,由热闹而生的快乐并非真的快乐,等庆典一结束,留给我们的只有内心的嘈杂和疲惫。所以,生活中,我们切莫被现实的嘈杂和物欲迷失了心性,要时时树立好心态,处乱不惊,处安不躁,这样才能生出真正的快乐来。
天地间的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
在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要想寻求内心的平淡是极为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能够保持一颗晶莹透亮的纯美之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和期望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最能体现出那些寻求平淡生活中人们的心境。然而,我们要想达到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恬淡和从容的境界,首先要淡泊人生的利益得失,淡泊荣辱。
很多时候,快乐并非是拥有的多,而是渴求的少,只要我们的内心能够坦然地接受当下平淡的生活,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琐碎事情,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便能够恬淡自然,在宁静中品味出人间的真滋味。所以,如果我们事事、时时都能坚持恬淡,并能够长时间的坚守,心中就一定会充满快乐和幸福。
弘一法师,也就是李叔同,他本来生于富贵之家,前半生可谓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长大后又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才华于一身。
同时,他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亲自创作的《送别歌》虽历经几十年传唱仍经久不衰,成为经典的名曲。他凭着自己在艺术上极高的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漫画家丰子恺、名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大师。
但是,正当李叔同盛名如日中天,享受荣华之时,他却到虎跑寺削发为僧了,自取法号弘一。入僧后,他一日只食一餐,而且不吃菜心、冬笋、香菇等蔬菜,理由是这些菜的价格要比其他素菜的价格高出几倍。身上除了三衣破衲,一肩梵典外,再无长物,从来不受人施舍。挚友与弟子们供奉的净资,也被他全部用来印佛经了。由于他一心向佛,最终成为德高望众的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师的一生可以精练地概括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是一个极高的境界,也是最为真真切切的生活。平淡不是懦夫的自暴自弃,而是智者的胸有成竹;不是看破红尘后的心如死灰,而是经历风雨后的大彻大悟;不是碌碌无为地得过且过,而是从容处世的潇洒自信。平淡的生活是一种安逸、幸福的生活,它没有喧器的嘈杂,没有世俗的烦恼,更没有填不满的欲望,有的只是一份从容,一份平淡,淡淡的快乐,淡淡的宁静,在淡淡中享受生活的真谛。
其实,真正的英雄和伟人都出于平淡之中,这样的人永远是淡然对待一切,永远向着心中最伟大的理想不停地奋斗着,不会让心灵在繁茂的花丛之中迷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