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光是中国和联合国关系上的分水岭,也是联合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斗争取得的。所以这个事件本身也大大鼓舞了发展中国家的斗志。中国进入联合国以后,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也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所以在这之后比如说1974年,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提出并且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之后又通过一系列反帝反殖的决议。在1975年的时候联合国大会宣布犹太复国主义就是种族主义。到此为止美国的容忍度到了极点,美国的常驻代表在1975年联大闭幕的时候发表了讲话,提出了联合国出现了“多数的暴政”。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利用它们在大会里面所掌握的人数上的多数,不顾真正有实际影响力的西方大国的利益和态度,强行通过一系列决策,在联合国实行了“多数的暴政”。他讲这个话的时候,忘了以前25年间美国是怎么实行它的暴政的。美国舆论也开始出现这个论调,认为联合国应该搬出去,不应该待在美国了。
但是无论是南北矛盾还是东西矛盾都不是直线上升。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话与缓和开始取代斗争和争夺,成为联合国大会的主旋律。从美苏来说主要是搞缓和、搞军控。有的是在联合国里面搞,有的是在联合国外面搞的,到联合国里面确认一下。另外就是南北之间开展了“全球谈判”,用石油换金融的谈判。全球谈判的背景就是由于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认识到国际经济关系当中出现了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光是发展中国家要靠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有求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愿意参加这场谈判。发展中国家想利用石油问题来换取西方发达国家对三大机构——那时候叫做关贸总协定、货币基金、世界银行——进行改革,放松金融的控制权,并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这场谈判跨越持久,达三年多一点,最后没有成功。没有成功的原因主要就是利益最攸关的双方不肯让步。石油输入国不愿意放弃它们的定价权利,它们能够决定石油的产量,从而决定石油的价格,不愿意为了整个发展中国家集体利益而放弃这一权利。而美国、日本、德国这样的金融大国不愿放弃对国际金融的主导权,所以没有成功。
总的来说,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联合国内部围绕上述两对矛盾进行了激烈斗争,而美国已经在联合国不占主导地位。
……
展开
他“温和而坚定”的外交风格,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联合国原副秘书长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