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免疫的细胞社会生态学原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51999
  • 作      者:
    吴克复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从细胞生态学和进化论的观点介绍与免疫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的新进展,探讨它们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线索。
  《生命科学前沿:免疫的细胞社会生态学原理》还阐述了进化论的主要现代观点和方法;从超有机体的视角分析细胞社会;讨论免疫系统在细胞社会中的作用;用景观生态学观点探讨局部免疫;不仅有理论探讨和免疫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也有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的移植免疫和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探讨。
  《生命科学前沿:免疫的细胞社会生态学原理》适用于从事与免疫和血液学相关的临床、科研、教学、生物工程、药物、畜牧、兽医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生命科学前沿:免疫的细胞社会生态学原理》从生态学和进化论视角考察和思考免疫现象,有助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扩大视野和思路,是别具一格的参考书。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进化论的现代观
第一节 达尔文进化论的数学物理表述
第二节 达尔文进化动力学的热力学/统计力学分析
第三节 生态反馈在宿主防御进化中的作用
一、位点模型
二、数量遗传模型
三、博弈论方法(适应动力学)
第四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细胞社会的进化和超有机体
第一节 细胞社会的进化和发展
一、细菌生物被膜的提示——细胞社会的生存优势
二、多细胞生物与细胞社会的进化
三、细胞间通信与细胞社会的进化
第二节 细胞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一、基因组是细胞社会的基本法规
二、细胞凋亡与细胞死亡——细胞社会的执法手段
三、细胞社会的空间结构和n维生态位
四、细胞社会正常运行对温度的依赖性
五、细胞社会内环境恒定的重要性——细胞社会生态学
六、细胞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七、细胞的分化和社会分工
八、人类细胞社会“自我”的形成和免疫系统的形成
九、细胞社会的“集体主义”
十、细胞社会状态
第三节 人体细胞社会是人类细胞与微生物的共进化产物
一、超有机体的含义
二、微生物的进化及与人类的共进化
三、与人类共进化的其他生物及其对人体细胞社会的影响
四、“卫生假设”的启示
五、人体细胞社会的运行
第四节 超有机体中的共进化博弈
一、共进化的普遍性及其意义
二、人体超有机体中的共进化
三、共进化博弈规律的研究
四、疾病的进化观
第五节 医学中的适合度及其意义
一、医学中适合度的含义和测量方法
二、医学中适合度的应用
第六节 结语和展望——微观进化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免疫的细胞社会作用
第一节 免疫的进化
第二节 微生物与免疫
一、细菌持续性感染的博弈分析
二、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三、朊病毒蛋白
四、载脂蛋白B编辑酶(APOBEC)
第三节 肿瘤与免疫
一、病毒与肿瘤
二、肿瘤细胞的细胞内调控异常
三、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启示
四、肿瘤微环境巾的免疫反应
五、机体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第四节 妊娠与免疫
一、妊娠的免疫学蕴涵
二、妊娠期间细胞因子产生的Th2型转换
三、妊娠期间表达的免疫调节分子
四、对父本异基因抗原的获得性免疫反应
五、微小嵌合体的作用和意义
第五节 哺乳类动物个体免疫与昆虫社会免疫的相似性
一、对入侵者的防范——边界防御
二、躯体防御
三、种系防御
四、寄生物的发现和自我/非我的鉴别
第六节 免疫系统中的权衡与平衡
一、寄生物对宿主的作用
二、宿主免疫系统失调是发病的基础
三、生活史特性间的权衡
四、免疫衰退中的旺盛和虚弱
五、Toll样受体在代谢中的作用
六、葡萄糖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
七、进食量权衡不当导致的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和免疫紊乱
八、免疫的性别差异
第七节 机体和病原体博弈的策略
一、机体与病原体的时间差——“快感染”和“慢感染”
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慢病原异步
第八节 造血系统分化的细胞社会生态观
一、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房示
二、吞噬专业化细胞——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三、淋巴样细胞与造血干细胞
第九节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局部免疫——景观生态学和微生态学
第一节 黏膜免疫
一、分泌免疫
二、黏膜上皮
三、树突细胞在肠道黏膜免疫中的作用
四、黏膜疫苗
第二节 内皮免疫
第三节 皮肤的免疫作用
一、作为神经免疫内分秘器官的皮肤
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可作为皮肤感觉神经的配体
三,汗腺的微生态和免疫作用
第四节 抗菌肽的免疫作用
一、抗菌蛋白结构和功能结构域
二、hCAP-18/LL-37
三、局部免疫中的防御素和LL-37与疾病
四、抗菌肽的调节
五、黏膜表面机体细胞与微生物间的生态关系
六、人类抗菌肽的应用前景
第五节 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和意义
一、细胞-细胞外基质黏附的机制
二、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
三、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跨膜受体
四、透明质酸的作用
五、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意义
六、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第六节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淋巴循环与免疫
第一节 淋巴循环的组成
一、组织液和淋巴液
二、淋巴内皮细胞生物学和淋巴管网的形成
三、淋巴循环
第二节 淋巴循环在维护机体稳态和内环境平衡中的作用
一、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二、淋巴管新生和淋巴微循环障碍
三、病理性淋巴管和人类遗传性淋巴水肿综合征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固有免疫及其调控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受体间对话
一、模式识别受体与微生物毒力蛋白
二、宿主抑制性受体的选择
三、免疫抑制介质的诱导
四、“内向外”和“外向内”信号转导
五、TLR-TLR问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自噬的固有免疫作用和调控
一、作为自噬接头的新固有免疫受体——SLR
二、自噬效应的调节
三、免疫相关GTP酶
第三节 参与Th2细胞因子反应的新型固有免疫细胞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巨噬细胞生物学
第八章 免疫系统发育及机体免疫中的细胞运动与细胞极化
第九章 非编码RNA(ncRNA)对造血和免疫的调节
第十章 免疫调控网络与免疫失衡
第十一章 细胞的免疫机制与机体免疫的细胞机制
第十二章 神经与免疫
第十三章 免疫衰退和免疫损伤
第十四章 髓系白血病的免疫状态和免疫治疗
第十五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免疫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