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室内设计演义:1700年以来的家居装饰:the home since 1700:eng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174308
  • 作      者:
    (英)史蒂文·帕里西恩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本美丽的书,讲述的是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室内设计演变过程。
  最好的时代里,人人都是鉴赏家……
  ——罗伯特·劳埃德,1759年

展开
作者简介

  史蒂文·帕里西恩(StevenParissien)博士是英国王子建筑环境基金会的教育总监。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建筑文化历史及建筑保护的文字。其1992年出版的《亚当风尚》一书被《阿波罗》杂志评为当年年度书籍,该书也入围美国建筑师学会1993年度书籍的候选书单。帕里西恩最近出版的书籍包括《乔治四世:大娱乐》(2001年出版于英国,2002年在美国出版时更名为《国王乔治四世:摄政风格启发者》),以及《20世纪的交通建筑》(2004年出版,与朱利安·赫尔德联合编撰)。

展开
内容介绍

  与几乎所有此类书籍不同的是,本书并未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上流社会的深宅大院,作者将其娴熟的文字更多地专注于商人和中产之家,这些家庭最早受益于新技术的发展,藉此来更好地进行住宅装饰与装修。

  本书制作精美,插图丰富,包含许多来自历史手册和书籍中的版画作品,也包括各种绘画和摄影作品。作者对于整段历史的介绍翔实有趣,惊喜连连,内容囊括整个西欧和北美地区。任何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或历史装潢的爱好者们,定会从本书中获益良多。从史蒂文·帕里西恩娓娓道来的文字中,读者不仅能获悉曾经发生过什么,同时也能了解到个中因由。

  内含300幅彩色插图和100幅黑白插图。

展开
精彩书评

  《室内设计演义》不是为那些著名的男性设计师们所写的,也不是为豪华官邸或别墅中所建立起的风格所写的。许多常出现在室内设计史中的建筑师们,在本书中都未被提及。而那些对普通家庭的装潢设计贡献鲜少的团体或工作室也一样被排除在外。假如你我生于过去的某个时代,我们会如何装饰自己的住宅呢?这即是本书的内容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7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理念的稀释,为20世纪最后20年欢快的折中主义打下了基础。从很多方面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设计思路都令人回想起19世纪30年代的情况:日益自信和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力求大张旗鼓地消费,力求对身份与成功明确地展示;反对风格化的教条及药方。他们建立起一种喜鹊式的收集癖好,以此来布置和装潢他们的房屋,这一点恐怕会令30年前的设计纯粹主义者毛骨悚然吧。

  其结果就是塑造出了由各种风格、各种理念的元素组成的室内装潢。木质表面的“乡村”或“震教徒”式厨房设施(其风格源头出自19世纪设计改革者们回归本源的心态),再加上毫不客气的功能强大的炉灶,以及前所未有的巨大冰箱(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许多西方中产家庭中,家庭成熟度和抱负的体现不在于堂皇的客厅或门前的汽车款式,而在于冰箱的尺寸及功能性)。在客厅,地上铺着工艺美术态度的老式原色木质地板,地板上面则摆放着组装式储物架、高科技的视听设备及一组沙发座椅,巧妙地将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符号与舒适的、精良填充的沙发(其设计和宗旨可追溯至19世纪50年代的深扣造型)并置在一起。楼上,浴室装潢更是无可挑剔,瓷砖、钢材及玻璃材料相得益彰。卧室则像是威廉·莫里斯亲自操刀规划的,黄铜或铁质的床架、松木家具、小块地毯、裸露在外的木质地板,以及印花棉布装饰等。20世纪80年代的卧室与19世纪80年代的本质不同就在于,(至少在欧洲)前者随着普通家庭面积的减小而变小了。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为激烈捍卫他们所占据的道德高地,现代主义运动的领袖们开始抛弃水泥木材,转而热切地投入钢铁及玻璃的怀抱。和20年代的现代主义先贤们不同的是,此时的设计师们试图采用一系列标准的、工业生产的元件来挥舞科技进步的旗帜。从伦佐?皮阿诺(1937-)、理查德·罗格斯(1933-)及诺曼·福斯特(1935-)引领的一代“高科技”建筑师们的作品可以看出,室内设计师们在冰冷的钢铁和结构型玻璃材料的干净线条中找到了他们的救赎。然而,这一设计手法,由于造价高昂,基本局限于商业用途。对于日常家居更富吸引力的则是蓬勃发展的后现代主义理念。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1925-)首次在其《建筑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阐明了他革命性的设计理论。他否定了现代主义者们对于历史风格的明确抵触,并呼吁风格上的宽容和多样化。他还令人信服地表示,这种手法是将人本身——而非机器伦理——置于室内设计的核心地位。文丘里及其追随者们欣然将现代主义理念和十八九世纪的造型结合了起来。文丘里为纽约的诺尔公司设计的著名的“奇彭代尔”式座椅于1978年开始生产。该座椅设计融合了索涅特的胶合板技术、拉森早期的色彩搭配,以及亚当和奇彭代尔的新古典主义启发,呈现出既轻巧又牢固的成品。在同样的思路指导下,弗兰克·盖里(1929-)自1990年开始为诺尔集团制造曲木家具,一开始制造的一批产品包括十分坚固却又相当舒适的“高压座椅”,以及一些其他基于索涅特永不过时的层压板材所做的设计。1
  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理念看似矛盾,将过去与现在融合,将趣味与功能融合。该理念承载在新现代主义者们的身上,例如位于米兰的“孟菲斯”设计师团队:自1981年起,由埃托?索特萨斯(1917-)领衔的这批意大利设计师们开始回避现代主义传统中严肃、坚定而机械的理念,转而追求趣味性、折中主义及欢快的色彩;回溯古罗马的同时,从勒?柯布西耶、布劳耶中汲取养分,并向工艺美术的先贤们取经。菲利浦·斯塔克(1949-)采用现代主义家具中的基本材料(金属、玻璃及塑料)来打造出其不意的效果和造型,就像孟菲斯集团中的这些设计师一样,欢快地将奇想与历史传统结合起来,创造出令人吃惊的原创作品。尽管斯塔克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一名工业设计师,但其十分成功的商业空间设计对20世纪90年代的装饰师和设计师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中的折中式复古主义被无情地拖入解构主义的学术探险中。198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菲利普·约翰逊及马克·维格的解构主义议程》的划时代展览。到了1990年,受此次展览的启发,以色列设计师朗?阿拉德(1951-)——他有意采用废弃物为材料,结合衰败瓦解的预知图像,来打造家具和雕塑作品——以及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森曼(1932-)与弗兰克·盖里的作品,将人们熟悉的室内装潢元素解构为各种组成元件,以强调它们独特的作用及意义。然而,一开始,这种思想在普通家庭中体现出来的机会非常有限,但10年之后,奇异的解构主义储物设施或成套的沙发座椅,甚至在最简朴的室内环境中,也日益普及开来。

  那么,随着我们继续向21世纪的深处行进,下一个西方室内设计的潮流在哪里呢?凝视水晶球,张望未来的方向永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任何神奇判断总不可避免地迅速在时代中凋零。不过,在如今的室内设计场景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一些令人兴奋的演变,从这些演变中,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关未来的期望和指引吧。

  或许今天西方室内设计中最有趣的热点就是日益明确的(欢快而自信的)折中主义潮流了。随着现代主义影响的衰落,普通的室内装潢变得更加多样化,最重要的则是变得更加包容。规模化生产所带来的品味大众化使得房主在面对日常装潢的挑战时,拥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同样,也使得空间的性别特征减弱——这一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将我们重新带回了19世纪50年代的状况之中。

  与如今的所有事物一样,现代折中主义也不可避免地与高科技设计中的科技凯旋主义联姻结盟,从而消除了摆在建筑与设计之间的传统屏障,培养出一种面对家具与装潢时更加手到擒来、更加不以为耻的商业手法。同时,它也陷入了与媒体难舍难分的纠缠之中。在电视和平面媒体的操作下,设计师或装饰师被包装成明星式人物,有些人甚至变得家喻户晓。在这一过程中,拍卖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协助建立起对知名建筑师的个人崇拜。设计师标牌(时常含糊不清地)被贴在家居用品、墙饰、瓷砖以及衣物、香水等产品上面。得益于互联网和电视中的海量信息,人们变得更大胆、更独立,不再轻易听信相关人士的言论。同时,他们对于昭然若揭的铺张和展示也不再存有太深的罪恶感。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中产家庭窗户上安装的纱窗被彻底拆除,这一点绝非偶然,纱窗不仅容易沉积灰尘,也会阻碍窗外的景观。

  现代主义运动中苦行式的、极简主义的金箍罩似乎已经被丢弃了。据史蒂芬·科罗维观察,“现代主义运动的英雄岁月如今已具备一种特殊的时代魅力。”2正如科罗维所预见的一样,早期的室内现代主义已经加入到众多的历史风格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现代主义的经典钢管椅开始被复制生产,用于家庭之中,这一点正如1862年后,人们开始复制奇彭代尔和谢拉顿的设计一样。智慧、趣味甚至(更令人欣慰的)浪漫等元素又重新回到室内氛围之中;这些发展演变反过来使装饰物重新浮出了历史的水面。而在这一令人鼓舞的潮流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或许就是法国设计师安德莉?普特曼(1925-)了,其丰盛的室内装潢巧妙融合了洛可可护壁板、后现代主义的沙发座椅,以及高科技的照明系统。
  不过,一些新发展则体现出明确的历史无关性。到2000年,组装式家具主导了经济型家具市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全球成功的瑞典连锁家居品牌——宜家(IKEA,1993年吞并了爱必居)。但有趣的是,许多宜家销售最好的产品实际上都借鉴自战后的丹麦设计,例如可调节的储物架最初就是由丹尼斯·格雷斯·梅耶和布吉·莫根森于1954年设计的,当时叫作“BoliogensByggeshabe”。还有如今遍布天下的褶皱纸质灯罩,则是由丹麦的克林特公司于1947年最早推出的。

  ......

展开
目录

序室内装潢及设计师


第1章变革之风
1700年的欧洲住宅


第2章盎格鲁-撒克逊之正统
英美比例式室内装潢


第3章延伸的地平线
洛可可与中国风


第4章原则及比例
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


第5章大众化室内设计
19世纪初期中产家庭的崛起


第6章回头看,向前走
1851年


第7章工业色彩
西方的室内设计和技术潜力


第8章财神当道
工艺美术与设计改革运动


第9章明亮整洁
电力时代


第10章形式与功能
现代主义与装饰艺术


第11章安全第一
熟悉感万岁


第12章拥抱机器
战后室内设计


第13章单脚踏回从前
回到未来


第14章技术被驾驭了吗?
新世纪,新方向


参考文献
图片版权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