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子释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36457
  • 作      者:
    郑伯森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老子释义》老子在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以一种悲苦的心情劝谏统治者,对老百姓不要过度盘剥,也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去发动战争,不要弄得民不聊生,他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一套无为的政治智慧。
    《老子释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子不是天子党人,老子也不是诸侯党人。老子与党派争端无关,但老子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精神领袖之一。老子不是唯心主义者,老子也不是唯物主义者。老子与学派分歧无涉,但老子却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最伟大的哲学家。
    《道德经》不是伦理学说,《道德经》更不是兵书。但《道德经》却是一部哲学著作,一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哲学著作,一部人类史上用字最少、含义最深刻的哲学著作。
    我第一次通读《老子》,那是1977年的事情。那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复旦大学哲学系所编撰的《老子注释》,内附《老子》通行本。因为我相信有机会读到通行本的人应该最多,所以本书选用通行本作为底本。如非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我很难有机会在后来陆续读到汉朝的河上公本、魏晋的王弼本、马王堆帛书甲本和乙本、郭店楚墓竹简本。在当时,这简直是梦寐难求的事情。但有时候,梦想毕竟也会成真。因为这决非某一个人的奢望,这毕竟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意愿。浏览罢上述各本,虽然我无法考证哪个版本原字原文最多而增字删字改字最少,但是,一次又一次地读到古今文人学士、专家、教授一处又一处的误注误解,传承至今继续误人子弟,我终于不能无动于衷。这些误注误解,小到片言只字,例如: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的“绳绳”,第十九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的“绝”,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的“孔”,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的“取”,第五十一章“亭之毒之”的“亭”和“毒”,第五十六章“玄同”的“玄”,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的“视”以及第六十一章“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的“以”和“而”等等;大到连篇累牍,诸如:第一章、第十九章和第八十章的整章内容,或者望文生义,或者胡猜乱估,无不以自说自话曲解老子的原意。致使笔者不得不根据现有的文字在各章札记中逐一提出异议,并逐一找出相关的依据,据理加以勘正。
    还《道德经》以老子原意,使其不再以谬传谬继续误人子弟,并使确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至被金涛银浪所淹没,也不至被中华儿女所遗弃,这就是我年复一年迄未了却的心愿。
    华人爱老子,惠及洋人。事实上《老子》的外文译本已经有八百几十种之多。古今文入学士专家教授误注误译《老子》,误及洋人。
    事实上没有正确的《老子》白话译文,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老子》外文译本。由此可知,正本清源,还《老子》以本来面目之必要,不仅关系到十几亿中华同胞,而且影响着难计其数的海外朋友。不可不慎之又慎。
    华人读《老子》,全能读懂者少而不求甚解者多,善始善终者少而虎头蛇尾者多。为什么?因为大部分人读《老子》,一遇疑难之处不得其解,便开始纳闷迷惑;再遇疑难之处不得其解,便只能权且因袭古人或者前人的注释,否则便读不下去。至于那些不肯轻易因袭者,那么,往往也就只能选择半途而废了。他们认为:《老子》高深莫测、艰涩难懂,不是具一般文化水平者所能够理解。其实,这种天大的误会与《老子》长期以来被误解、误释不无关联。
    没有人不承认:《老子》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照理,朴素的内容应该配以朴素的解释,浅白易懂。尤其是书面文字一旦变成口头语言,连文盲都应该能够听得明白。但是,可惜可悲可遗憾的是,朴素浅白的原文,在古今文入学士、专家、教授的努力之下,却变成了使普罗大众望而却步的甲骨文。一部完整的《老子》竟被割裂成支离破碎、前后不能一致的残简断章,散落尘世。
    有鉴于此,希望大家都能够知道,读《老子》大可不必心怀恐惧,但万万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老子》用字遣词都是当时的常用字、常用词,通俗达意,决不冷僻。《老子》行文平实流畅、浅近易懂,读来并不佶屈聱牙,更非高深莫测、晦涩难解。读者只要不为古今文人学士、专家、教授的牛角尖所困,必能得到《老子》的真谛。为了使更多的同胞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老子》的入门从而看懂《老子》,也为了找回《老子》的原意真义,从而不负老子立言的一片苦心。笔者特撰此引言,俾便有所助益于读者,并藉此告诉大家:
    道,不是道路,不是道理,也不是方法或者学说。在老子的八十一章《道德经》之中,道,就是自然规律。道,就是自然的法则。
    德,就是自然规律在人心中的反映,也就是人心中的行为法则。
    名,不是姓名,也不是名位,而是事物的名称。
    常,作为形容词可被解为平常的;作为名词可被解为事物的普遍性。常,被指代为道时,应该被解作普遍规律。
    非常,作为形容词就是不平常的。
    常无欲,经常保持无欲的状态,能客观地认识事物、看待问题。
    常有欲,经常心怀欲望,便易陷入主观,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看待问题。
    无,就是无形的空间。
    有,就是有形的物质。
    一,就是一种物质,也可以是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对立统一体。
    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规律。
    为无为,就是做不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
    玄同,就是最大程度上的一致,几近全同。
    玄德,与孔德同义,也就是通德、达德或者全德。
    小国寡民,意在不必以此为虑。因此,决不是老子的理想王国。
    结绳,断非老子留恋结绳记事之原始或者纯朴,从而提倡回归原始社会。事实上,压根儿就没有这回事儿。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道,其实就是自然规律
第二章 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其对立面
第三章 治事要治根,为无为决非什么都不做
第四章 自然规律客观存在,深邃无底、取用不尽
第五章 圣人治理天下当遵守自然规律,不可厚此薄彼
第六章 道似空间永存不亡、用之不损
第七章 政治家必须无私才能成功
第八章 德高者如水,利民利事而不争
第九章 适可而止是防止物极而反之道
第十章 人的肉身必须与思想合二为一
第十一章 有是物质,无是空间
第十二章 人活着到底应该为什么和不为什么
第十三章 天下只可托付给爱民重民轻己的人
第十四章 绳绳不是冥冥,而是小心谨慎
第十五章 为官者的德才标准
第十六章 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长治久安
第十七章 最好的当政者并不以政事扰民
第十八章 不遵循道就不可能有长治久安的太平盛世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断非杜绝圣贤抛弃智慧
第二十章 求道者的自白
第二十一章 孔德就是通德
第二十二章 保全之道唯在不争,不争之道要在知足
第二十三章 当政者不能违道扰民而只能循道治理政事
第二十四章 有道者杜绝一切过分的行为,绝不唯我
第二十五章 归根结底,道就是自然本身的运行规律
第二十六章 百姓是天下的根本,治天下者当以百姓为重
第二十七章 高明者治理天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二十八章 完善的制度决不会损害人民、也不会损害财物
第二十九章 不可用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去操控天下政权
第三十章 懂得自然规律的人决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
第三十一章 战争不是君子所应该运用的工具
第三十二章 任何人都不应该做名分规定以外的事情
第三十三章 肉身去世但精神尚存的人才算长寿
第三十四章 不自大者才能成就大业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说的是抓住道的一点皮毛
第三十六章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才称得上精明
第三十七章 以遵守自然规律制止违道之欲望则天下安定
第三十八章 循道修德贵在注重道德的实质内容
第三十九章 一,不可以被解作道
第四十章 相反是自然规律的运动,故择弱而处才能长存
第四十一章 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而必须洞悉其内部本质
第四十二章 自然规律就是对立统一之道
第四十三章 崇尚风的精神,学习水的品格
第四十四章 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长存久安
第四十五章 为妄动者敲响的警钟
第四十六章 知足知止,老子的智慧之光
第四十七章 重体认、重思考和重领悟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说的决不是知识要一天比一天减少
第四十九章 圣人以百姓心为心,这才是民本位的正确理论
第五十章 善摄生者不怕死,他们没有致命伤
第五十一章 亭之毒之当被解作调之治之,玄德就是全德
第五十二章 物质才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第五十三章 只要走正道,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误人歧途
第五十四章 修道建德,个人的修为是人生的基础
第五十五章 认识自然规律、懂得保持平和柔顺才叫做聪明
第五十六章 玄同,就是与大自然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
第五十七章 以身作则,用正当公平不偏不倚的方法管理国家
第五十八章 政宽民厚、政苛民怨,祸福无定,循道者不迷
第五十九章 不浪费人力物力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第六十章 其鬼不神与两不相伤之真义
第六十一章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历来被专家教授所误解
第六十二章 自然规律是天下万物的主宰,献重礼不如献道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当被解作:做不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
第六十四章 防患于未然,做大事当从小处着手
第六十五章 将以愚之和愚民政策无关
第六十六章 不争是自然规律的主要原则
第六十七章 慈就是仁,老学与孔学并不对立
第六十八章 善为事者不违道,善为人者不背德
第六十九章 不得已而应战,心怀慈悲大爱者能出奇制胜
第七十章 老子和《道德经》都是一块用粗布包着的美玉
第七十一章 只有痛恨不懂装懂,才不会去犯不懂装懂的错
第七十二章 老百姓不怕官威则官威扫地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原喻自然规律
第七十四章 司法独立之见,古已有之
第七十五章 老子教你三不可
第七十六章 刚亡柔存
第七十七章 人道当循天道:抑高、举下、损有余、补不足
第七十八章 识道容易行道难
第七十九章 以平等的合约为依据治理民政是消除民怨之道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王国”纯属误释误解
第八十一章 圣人的行为法则是:有所作为而不与别人相争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