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色书笺背后的周恩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101705
  • 作      者:
    余玮著
  • 出 版 社 :
    西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余玮,曾用名新伟,笔名愚公,湖北赤壁人,中共党员,作家、诗人、资深记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在新闻出版界有“红色传记作家”与“高端人物的解密者”之誉。曾供职新华通讯社、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华儿女杂志社等中央新闻单位。出版有《世纪小平》、《魅力陈云》、《敦厚朱德》和《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等32部(卷),并有作品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近100次获各级各类奖励或表彰;多次参与全国“两会”等重大战役性新闻报道,且系大型电视专题片《探访文明——红色之旅》总撰稿。
展开
内容介绍
    红色纪实作家余玮矢志“为红色中华修家谱”,遍访各类纪念馆、博物馆、革命旧址及伟人故居,走访伟人身边的亲人、工作人员或知情人,占有大量的一手文字、图片资料。有大量伟人的书信、题词、文稿、便笺、赠言、日汜、回忆录、电文、批示及相关文件等的手迹或手稿。《红色书笺背后的周恩来》以“红色书笺”这一独特视角再现严肃的红色主题,给读者还原一个平凡而伟大、真实而富传奇色彩的周恩来。
展开
精彩书摘
    “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这是周恩来上中学时所写的文章《射阳忆旧》中的一段。射县,汉朝县名,今江苏淮安,周恩来诞生地。1914年10月,《射阳忆旧》曾发表在《敬业》第1期上。从周恩来早年的红色手迹中可以窥探到伟人之初的生活,尽管他曾写道“回首旧时风景,不觉物换星移。即幼闻一二故事,亦多恍惚”。
    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清晨,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淮安县前身)城内的驸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里,一个面目清秀的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没有想到,他就是日后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周恩来。
    孔子日:“名正言顺。”的确,一个符合自身的佳名雅号,能给人积极向上的暗示引导,给人自信,助人成功。其实,姓名只是符号,是人们彼此相区别相联系的一个记号。也许父母在为长子取名时的期望,预示了这个男婴的未来。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后改名劭纲,字懋臣)上过私塾,获得过清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学位“国学生”,官阶曾是“主事衔”(正六品),当过文书即师父,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他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大鸾”。
    在周贻能看来,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说文》云:“鸾,亦神灵之精也,赤色五彩,鸡形,鸣中五音。”《山海经》云:“女床山有鸟,状如翟而五彩文,名鸾,见则天下安宁。”引经据典,周贻能认定取这种神鸟为名十分好,象征着吉祥、幸福、天下太平安宁。
    是呀,当年的炎黄子孙太渴望太平安宁了。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897年,德国紧随其他帝国主义之后,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就在上个月,即1898年2月,英国迫使清政府声明,不同意长江流域各省割让或租借给他国,变“利益均沾”为“利益独享”……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周贻能与所有中国民众一样盼望民族复兴。天下太平。而大鸾降生时,正值中国被宰割得四分五裂,家境也渐没落时。
    曾有人言:天下英才数浙江,浙江英才数绍兴。“客居”淮安的周家,发轫于浙江绍兴。在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团体召集的纪念鲁迅(周树人)逝世两周年的大会上,周恩来在发表演讲的开场白中曾说过:“我自己不是文学作家,然而却参加了文艺协会,同时在血统上我也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浙江绍兴城的周家。”
    “莲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这在绍兴周家祖居“百岁堂”大门上的一副对联,其中的“莲溪”指的是周氏始祖,即宋朝大学者周敦颐,又名“濂溪”,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的名篇《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表达了不爱牡丹之富贵、独爱莲之tt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心志;而“沂国”则指绍兴宝祐桥周氏祖周茂,“字元泊,元进士,官至左丞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赠太师”。
    其实。“百岁堂”原为“锡养堂”,到了康熙三十七年(1699),周家10世祖周懋章寿91岁,妻王氏寿百岁,清巡抚于是授予“百岁寿母之门”匾额,渐渐简称“百岁堂”,并成了周宅的代称。
    1939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这年3月桃李花已经盛开,红的似火,白的如雪,把浙江绍兴打扮得花枝招展。
    这年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受中共中央书记处委托来到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处理新四军中存在的问题后,赴浙江视察,同时回故乡绍兴探亲。
    1939年3月28日傍晚,夕阳尚未落尽,西边的天空上燃烧着橘红色的晚霞。身着军装的周恩来带着一位警卫员乘坐乌篷船到达绍兴。在绍兴的短短几天里,他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当晚,出席专员公署召开的欢迎会。当欢迎的人称他为“启蒙导师”时,周恩来笑笑说:“启蒙导师能有几个?能做个战士就满不错了。”
    看到家乡人的热情与好客,周恩来十分激情,不由得忆及自己的身世。他回祖居浙江绍兴到狮子山、涂山祭祖后随周希农等族亲来到坐落在绍兴桥河沿永昌坊的百岁堂时,周希农捧出《周氏宗谱》让他翻阅。周恩来看到自家的世系是樵水公之子云门、云门公之子懋臣时,非常高兴,欣然提笔在家谱上补写了淮安那边的“恩”字辈的周氏后代。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谱。
    据周氏宗谱考证,周恩来与鲁迅确是同宗同族。饶有趣味的是,周恩来的宝祐桥周氏与周树人的覆盆桥周氏同宗出于绍兴“鱼化桥周氏”,宗祠相同,皆系明代正德年间周逸斋的后人,也就是说距今约400多年前为同宗。于是,“百岁堂”后生与“百草园”周树人的周家都尊奉一个始祖周逸斋。当年,周恩来回绍兴省亲时,曾对亲友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我们周家人人要学他不畏强暴的精神。”
    这次,周恩来到绍兴后,曾步行去火珠巷板桥3号拜望姑父王子余,向相继前来的亲友一一问好,并出席了王宅为他所设的便宴。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谈得也津津有味。当周恩来吃到特地为他准备的绍兴家乡菜“霉千张”时,他细细享受着断断续续飘来的清香,感受着乡情、乡音,心中感慨万千,笑着说:“闻闻臭,放到嘴里倒是香。”话一出口,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应亲友的要求,周恩来挥毫题写了“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等13幅字分别送大家作留念。谁也没有料到,周恩来这次绍兴之行后,再也没有机会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
    1952年的一天,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家作客时,周恩来笑着对许广平说:“广平同志,排起辈分来,我应该叫你婶母哩!”1969年4月上旬,在党的“九大”期间,周恩来在北京饭店看望鲁迅的小弟弟周建人时风趣地说:“建老,我已查过家谱。您是绍兴周氏20世孙,我是绍兴周氏21世孙,您是我的长辈,我要叫您叔叔哩!”
    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字攀龙,又字云门,号殿魁)一辈时,他们这一支就离开绍兴,迁到了山阳(1914年改名为淮安)。那时候,绍兴的社会里除劳动者外,中上层中比较多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封建知识分子,一种是商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出路一般是应科举,绍兴人却大批地去当师爷,到全国各级衙门里管文案。在县衙门里,刑名师爷管司法,钱粮师爷管财政税收,他们在幕后替县官出主意,县官一般都要仰仗他们。因为师爷中绍兴人特别多,人们常把他们称为“绍兴师爷”。商人的出路则是在各大城市开杂货店兼卖绍兴酒。这两种人都是向外发展的。周起魁因为当师爷来到淮安,后来,代理了安东、阜宁、桃源等县知县,并做过海州直隶州知州。在周起魁当师爷的时候,同二哥周亥祥(字昂骏)合买下了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驸马巷的这座宅院。它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风格近似江南民居。从此,就定居在淮安。
    ……
展开
目录
一、《射阳忆旧》与13幅题字里的红色印记
二、《纪念日感言》心长语重誓为“中华崛起”
三、作文、诗稿及毕业留言彰显真情与才情
四、磅礴诗篇、悲情日记与发黄的手书名片
五、“觉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六、情深意长的来信深深打动小超
七、死里逃生之后奋笔疾书《勿忘党仇》
八、《申报》启事寻被悬赏25000元缉拿的“伍豪”
九、南征后将用药水写成的密件送交中共中央
十、《红旗报》社论生动展现中国革命的图景
十一、加急“豪电”力拒“两个拳头打人”
十二、“军事报告”定稿时遵义雄鸡报晓
十三、“兵谏”扣蒋前后的密电往来
十四、起草或修改的多个文本再现一波三折的谈判
十五、熟悉而陌生的左书字迹歪歪扭扭
十六、标有4A的特急电报与“千古奇冤”的著名题词
十七、夫妻间的深情厚意洋溢笔头纸间
十八、从保卫部置到生活安排尽在重庆急电中
十九、追悼会上的痛哭失声与《新华日报》上悲愤撰文
二十、国民党窗对窗的严密监视和周恩来“椎心泣血”的唁电
二十一、“胡必成”中秋夜诗般的信笺
二十二、国号、国旗、国歌、《共同纲领》等一件件开国大事的确立
二十三、为新中国首张经济蓝图的绘制费尽心智
二十四、“最亲爱的人”胜利平安归来
二十五、力挽狂澜的他违心地含泪写检讨
二十六、随信夹寄中央文件背后的“正己率下”
二十七、“救火队长”删改原稿和销毁密信的内情
二十八、书赠田中首相中国六字古语
二十九、邓小平久违的字迹出现在主席办公桌上前后
三十、“小字报”贴在“大字报”上的真相
三十一、一生中无数次签名中最后一次签名
附: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