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鉴庭老师,1915年1月19日生,江苏扬州人,祖籍山东东阿县,即阿胶产地,其家适在黄河古渡口,名为耿家山口,简称耿渡。乾隆中年,黄水泛滥,家被淹没,仓猝间,其始祖树初公,偕妻携子(子即鉴庭师之高祖),沿运河堤,逃往扬州。树初公原为有知识之农民,通晓各科医疗,尤善以草药治喉闭危证。到扬后,适万寿寺住持僧得了关下喉痹的急证,已经数日,诸医束手,延树初公往诊。首先用按压穴位的以塞治塞、以结解结办法,暂缓其急迫,继用草药金锁银开,煎汤含漱,以活其血,消其水肿,清其热毒,更用蜜煎导灌肠,待其稍能吞咽,又开了丹栀射郁汤清其心胞三焦之火。经过综合处理,顿使转危为安,因而能立足于扬州医林,以行医为主,兼及果蔬、园艺,并能修复古建筑。耿师之高祖有山公,曾祖松年公,均擅家传诸长,且多与地方文人相往来,因而在书法印章、绘画雕刻、文学历史、考古文物、造园古建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诣。迁扬第四世,即鉴师之祖辈,弟兄凡七人,在各个方面的技艺均有提高。第五世,即耿师之父辈,弟兄凡八人,亦各有擅长,以鉴师之父蕉麓公能淹有先辈之众长,尤精于医,名振大江南北,发扬先世之美德,济世救人,贫不取资。新中国成立时,年已80,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被特邀为民主爱国人士之代表,殁于1951年。鉴师普承家学,继志述事,14岁学中医,年不足廿,即能悦近来远,业务颇为发达,疗效亦甚突出,复入江苏省立医政学院进修。返扬后,对中医、西医均能团结友好,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尽力消除门户之见。
1955年,党和国家根据现有中医政策,成立了卫生部直属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向各省征集对医疗有专长,有真才实学,知名度较高,兼有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人员参加。由李涛、陈邦贤教授等提名,征调来京,参与建院之筹备工作。先后从事编写教材与编审工作。北京中医学院开院一班的医史课,数十学时,均耿师一人所讲,颇受同学欢迎。又与北京图书馆合作,编辑了全国60余家公立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的联合目录;曾担任全国中医中心图书馆的副馆长,编写了专题目录《验方书册经眼录》;又曾亲手筹组了中医古籍出版社,并担任副社长与总编辑。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预防医学组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耳鼻咽喉科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杂志》编委、《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
在医史方面,耿师为20世纪30年代学会早期的筹备人之一,曾担任经济委员会委员,195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医史学会主任委员,1979年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副总编辑,并参与了《医学百科全书·医史分册》的编写,为编委会委员。曾被邀赴长沙参与了马王堆汉墓发掘中的医药考古工作。担任国务院鉴真遗像归国迎接委员会的委员,并写有《中日科技交流史上的鉴真》一书,曾参与两度重铸针灸铜人的鉴定工作,并作为开封大相国寺重铸针灸铜人鉴定验收的主任委员。
在著作方面,50年来,曾写医药历史论文约150篇,耳鼻咽喉科专业论文80余篇。在文物考古与地方史志方面,亦有数十篇文章,均登载于全国各大杂志,曾整理并撰述了《重订石室秘录》、《重订本草征要》,编写了《中医中药防治鼻病》、《喉科正宗》等等。
晚年仍不脱离临床,从事鼻科与咽喉科工作,在中药治疗药物中毒性耳聋方面,取得了一些可贵的成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