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短时间内以最大限度的低成本融资来支付起庞大的政府开支,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于是, “土地财政”应运而生。 “土地财政”能给地方迅速带来经济效益,偿还政府负债,减轻财政负担,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本是好事。但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划归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甚至成为了一些地方的“第二财政”。一些地方官员更是不惜冒政治风险,肆意违反市场规律,抬高地价,间接地成为推高房价的“幕后帮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您一定会问,既然很多人都认识到土地财政所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政府不去改变这样的模式呢?答案是,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国现行的传统教育模式下,衡量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主要是看考试分数,尤其是高考这一道门槛,就是专门通过分数进行所谓的人才筛选的。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衡量,认为100分的学生必定比90分的学生优秀,并不关注这个100分是学生通过牺牲大量的娱乐和休息时间换来的。正因为这种情况太过普遍,所以素质教育的呼吁由来已久,但当前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模式并未改变。因为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更便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衡量。这样的状态只能不断进行改变,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当前的地方政府考核。一届政府5年时间,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进行收效甚慢的长期改革,而对工作的考核又实实在在摆在眼前,所以维持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既省时又省力,甚至还可以获得褒奖,实现晋升。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当前并没有一种有效衡量地方政府工作绩效的指标。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更多地已经和房地产商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不断上涨的房价愈发强化了双方之间的利益链。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可以让当地政府获得诸多好处。首先,低价拆迁后的高价拍卖成了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一环;其次,房地产开发可以带动周边的商业发展,拉动相关行业的景气度。第三,周边的商业发展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甚至呼之欲出的房产税,也被地方政府觊觎已久,如此种种。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自然愿意通过优惠政策引来更多的地产商进行房地产开发。政府的业绩上来了,开发商的腰包鼓起来了,皆大欢喜。另外,银行也在这样的利益链条中,完成了大额的信贷指标,获取了丰厚的利息收人。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组合。但是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民众的收入有限。政府可以不断地抬高土地拍卖价格,地产商可以不断地通过高地价进行抵押贷款,银行可以不断地催生出货币来,只是民众并非普遍的富裕,这种模式难以持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