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303675
  • 作      者:
    贝文·亚历山大著
  • 出 版 社 :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最全面、最权威、最客观、最深入的朝鲜战争历史记录和背景观察
  美军专业军事史家、战略史家、朝鲜战争亲历者力作
  本书史料已被美国国家档案馆永久保存,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原件同等待遇
  六十年来最好的朝鲜战争史
展开
作者简介
  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专门从事各类战争史料研究,出版战争作品《美国国内战争》、《怎样赢得战争》等近十部作品。在朝鲜战争期间,曾任美陆军部派驻前线的战史分遣队队长,后长期在美军各个部门担任职参谋和军事顾问,并为陆军及美国政府撰写军事专题报告。
展开
内容介绍
  朝鲜战争停战六十年来,半岛局势却一直是东北亚安全局势的主要隐患,冷战前的对抗和冷战后的多国干预,半岛暗战此起彼伏,面目狰狞地觊觎着脆弱的和平。
  这是一本著名的美国人反思朝鲜战争的书籍。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用一个军事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时隔多年后冷静地审视这场战争的整个经过:北朝鲜的进攻,美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美军的战略布局,美军参战前后的战略战术,朝鲜战争的各个战役……其中穿插勾连中美、中苏、美苏等国际关系,将朝鲜战争放在大的国际背景环境进行详细解读,再现六十年前朝鲜战争的真实面目,以及战后东北亚的冷战布局。
  朝鲜战争,其实是现代化美军第一次战败的战争,美国人不但没有实现朝鲜的统一,而且因误读新中国保护家园免遭侵犯的信心和勇气,造成了军事、政治上的重大损失。
 
展开
精彩书评

  在朝鲜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志愿军是我们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以来所碰到的最强硬的对手。
  —— 马歇尔(美前国防部长)

  我当了一辈子步兵,同德国步兵、中国步兵打过战,也看过美国步兵、苏联步兵打仗,德国兵很优秀,但最优秀的我认为还是中国步兵。
  —— 法勒·霍利克上将(北约北欧军队总司令)

  本书耐人寻味的描写在军事层面上重现了朝鲜战争,事实清晰而又具有可读性;同时也从政治、外交和社会角度对这场冲突进行了阐述。此外本书还包括大量值得一看的珍贵照片和地图。
  ——出版人周刊

  “最好的朝鲜战争综述……既中立又敏锐的叙述……”
  ——柯克斯书评

  “(本书)是大多数军事爱好者渴望收入囊中的猎物。”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榜

  “贝文·亚历山大……在这本经过充分研究并具有极强可读性的书中主张:美国在朝鲜打了两场战争,赢了北朝鲜,却输给了红色中国。”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及时而又杰出的作品是首次由军史专家写就的朝鲜战争书籍。本书的政治部分和军事部分相得益彰,作者以大手笔将这场战争置于美国国内和国际事务的背景下。作者立场鲜明,极富争议性地对美国政策的传统解释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在这本书中,麦克阿瑟既是一个军事天才又是一个战争狂人。战斗描写在精美地图的辅助下显得一目了然;大至整体战略,小至士兵遭遇的军事行动全都跃然纸上。本书既是高度完备的史学著作又是值得一读的大众读物。
  ——Raymond L. Puffer(美国空军史专家)

展开
精彩书摘
  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朝鲜的共产党军队攻入南朝鲜,自此之后世界便发生了变化。这场进攻使得两年前因苏联封锁柏林而引起的对共产主义直接入侵西方的担心成为现实。它似乎证实,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共产主义企图征服的阴谋。这一广泛流传的阴谋不论是真是假,但其引起的忧惧却会使很多人支持麦卡锡时代对赤色分子及其支持者进行的政治迫害。这一恐慌使欧洲减轻了对德国军队的担心,并允许西德作为一个西方盟友重新武装起来。美国对这场进攻的反应确定了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共产主义世界实施的对抗外交手段,而这种对抗外交一直影响到美国在越南战争年代里所采取的政策。朝鲜战争为美国军事史上一位卓越的,但也是最有争议的领袖人物——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开辟了一个达到其事业顶峰的机会,同时也导致了麦克阿瑟突然一落千丈,过快地跌入其人生的低谷。朝鲜战争使美国人民历经了数周之久的参议院听证会,对美国该如何对待这场战争和共产主义进行审议。然而到朝鲜战争结束时,多年来一直支配着美国政策的有关全面胜利和善恶之间的这一冲突的简单事实,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尽管绝不是对全体美国人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令人沮丧的世界里,尚欠充分。
  北朝鲜军队最初投入进攻的部队有七个师和三个独立分队,计8.9万人。他们分成六个密集的纵队,从三八线攻击南方。他们在战略和战术上完全实现了突然袭击。面对他们的是四个兵员不足的南朝鲜师和一个团,总计3.8万人,而且这些人并不都在前线。一些南朝鲜部队作为后备军驻扎在三八线以南远近不等的地方。由于没有人事前预料到这场进攻,许多南朝鲜士兵离队过周末假期去了。南朝鲜的另外四个师则分散驻扎在南部不同的地方。
  北朝鲜人数量上占据优势,在战线上他们集中兵力,在一些关键作战地点其优势为五或六比一。北朝鲜人拥有的大炮是南朝鲜的三倍,并且几乎所有的大炮都比南朝鲜的大炮射程远。北朝鲜人可以站在反击炮火远远达不到的地方任意轰击南朝鲜阵地。
  但是数量和炮火上的优势对于北朝鲜人来说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他们还拥有一种绝对武器: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坦克突破敌人防御的突袭能力,但是在二战结束五年之后,由美国装备起来的南朝鲜人却没有任何阻挡坦克的武器——既没有一辆自己的坦克,也没有穿甲炮弹、作战飞机和反坦克地雷。这种情况实在异常。
  北朝鲜人自己仅拥有150辆坦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所动用的数以千计的坦克相比,这个数字显得荒唐可笑。但是由于很少受到阻挡,这些坦克便形成了一种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力量。不论南朝鲜军队表现出什么样的勇气、献身和顽强的精神,在坦克面前都毫无作用。坦克本身是苏制T34型的庞然大物,重32吨,装有厚厚的钢板,外型轮廓低矮,携带有85毫米高速火炮。德国装甲部队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认为,正是这种坦克挡住了1941年对莫斯科发起的进攻,而当时坦克上只装备有一门76毫米火炮。
  南朝鲜人拥有的唯一具有一点点抵御T34坦克潜力的武器是美式57毫米低平弹道反坦克炮和60毫米火箭筒。57毫米反坦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废弃不用的遗物,只有靠偶尔侥幸的射击才能阻止身披重甲的T34坦克。坦克上易受攻击的部位不多,其中之一是后部引擎上方的格栅。火箭筒打到北朝鲜坦克的两侧不会造成什么伤害,要么就被弹飞到一边。只有新近研制但尚未试验的、在最初几周匆忙空运到朝鲜的90毫米超级火箭筒,有些情况下才起作用,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管用。
  北朝鲜人显然知道南朝鲜人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因为他们采取了在通常战争情况下会招致灭顶之灾的战术:他们将坦克车排成纵队,一辆接着一辆,在宽度为5.5米的狭窄的朝鲜土路上向南部进发;其步兵亦排成一行,紧随在坦克之后。
  哪怕在路基表面的合适地方埋上几颗反坦克地雷,就可以阻挡住整个纵队。南朝鲜人拥有89门野战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步兵火炮连使用的近程105毫米M3轻型榴弹炮),从其中一些发射出的炮弹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摧毁受阻的坦克纵队,从攻击机上投下的凝固汽油弹也能将其摧毁。但是由于南朝鲜人最初根本没有这些武器,北朝鲜人便能在白天肆无忌惮地沿路南下,一路摧毁南朝鲜人的阵地,击溃任何鲁莽向他们进攻的部队,为紧随其后的步兵开辟了实际上没有什么反抗的行进通道。
  北朝鲜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战术,不仅是因为南朝鲜人无法与之抗衡,而且还因为朝鲜的地形促使坦克待在道路上。朝鲜的国土约有四分之三是山脉,这对坦克来说十分不利,甚至是致命的。大部分相对平坦的陆地在1950年夏天也都是小块的潮湿稻田,其间被隆起的狭窄走道和路堤分开。在很多稻田里,坦克行动都有困难。正是基于对朝鲜地形做出这样的评价,再加上如下一种判断(该判断后被证明大体上是错误的):即朝鲜小溪上的单车道桥梁十分单薄,支撑不住坦克的重负,因而美国的军事顾问才在1949年拒绝了南朝鲜人对坦克的要求。也许那些顾问推论,苏联和北朝鲜人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从北朝鲜的武器库中撤掉坦克。更有可能的是,美国人用地形作为一种借口,拒绝南朝鲜人对坦克的要求,因为他们担心好战的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一如他曾威胁要做的那样,会用坦克进攻北方。虽然美国有意只给南朝鲜提供防御性武器,但正是出于这种独特的美国式思维,美国顾问才未能提供任何足以抵御坦克的防御性手段。首批反坦克地雷是在6月30日,即入侵的第六天,从日本空运至朝鲜的。当时南朝鲜军队状况混乱不堪,地雷的分发及使用方面的训练又花了许多时间。而这时,T34坦克却在滚滚推进之中。
  北朝鲜人在许多方面很像他们的南朝鲜兄弟。两国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对艰辛劳作、忍耐与贫困已习以为常,并不以胜败为意,对他们信奉的东西则坚贞不渝,而且对上司大都唯命是从。双方的士兵都能够在给养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的艰苦行军,并且在行军结束后仍能进行战斗。他们可以翻山越岭,又不会因精疲力竭或用力过度而倒下。在这方面,他们不像大多数美国士兵那样,多半属于守备部队,习惯于乘坐机动车辆,很少进行体能训练,几乎没有长途行军和翻山越岭的经历。
  尽管三八线南北的朝鲜人大体上一样,但他们的军队却大不相同,因为每支军队都各自反映出了他们的缔造者——即美国军队和苏联军队——的军事学说。
  北朝鲜军队的压倒性力量(8.9万人)分布在七个突击步兵师,一个坦克旅和两个独立步兵团。除此之外,部队还有三个后备师,计2.3万人,另有大约1.8万人的边境保安队。只有5000人分配在指挥和后勤部门。相比之下,南朝鲜军队八个兵员不足的战斗师里,仅有6.5万人,而在指挥和后勤部门工作的就有3.3万人。南朝鲜军队反映了美国的军事编制:与作战人员相比,大量的是支援人员。而在另一方面,北朝鲜军队完全展现了苏联军队的简练学说:将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推到前线,给他一件武器去战斗。
  从短期来看,北朝鲜人还具有一种额外的人力优势:他们的军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曾在中国共产党部队中服过役,在国民党人逃到台湾前后,他们退伍复员回到了朝鲜。这些人给北朝鲜军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作战经验和战斗勇气,而南朝鲜军队在开始时却不具备这些。
  在战术方面,北朝鲜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采用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他们向固定的敌军阵地直接发起正面进攻或发射火力,然后派部队从两翼包抄;如果可能,就按计划把敌军包围起来,将其挤进一个小小的环形防线内歼灭之,或者迫使敌人投降;倘若不能形成包围,就在敌军身后设置路障,以此切断敌军的退路或敌人的援军。
  这种方法在1950年夏季的流动形式下十分奏效。当时,在难以从侧翼包抄的长达数英里的战线上,根本没有兵员充足的主要防线。T34坦克能够直接对着敌军设在道路上的阵地运动,用炮火牵制住敌人,而同时北朝鲜的步兵便悄悄绕过阵地两侧,抵达敌军后方。在这种战术形势下,上述方法尤其成功。即便一场包围不能奏效,其他包围往往能行。
  双重包围对北朝鲜人来说也是惯用的战术。千百年来翼侧包围一直是战争的基本打法,但是一些士兵运用起来就比其他士兵获取的成功多。当北朝鲜人能够采用此种打法时,他们就仿效擅长包围战术的最伟大的军队的榜样,即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统率下的蒙古人。蒙古式的进攻方法是以其狩猎方法为基础的。成吉思汗在和平时期,每年冬季都通过大型狩猎这样一种手段训练他的军队。通常由一支队伍开始把猎物往后驱赶,然后侧翼的队伍就运动到中心队伍的前头,绕过猎物来到后方,将越来越惊恐的野物包围起来,接着从四面八方把它们挤到一起。对蒙古士兵开展的训练,主要是教他们在收缩包围圈时,不让哪怕一只兔子或一头鹿逃掉。这需要对所有实施包围的部队进行难以置信的高度控制。这种方法奏效时,实际上没有一只猎物能够自行逃脱掉。对于那些在大型狩猎中善于包围动物的士兵来说,猎起人来就变得容易了。
  当包围战术对北朝鲜人来说产生作用之时——而情况常常如此——事实上没有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并且通常没有几个人能从陷阱中逃离出来。对于南朝鲜来说,幸运的是北朝鲜没有像成吉思汗那样的军事天才,能够将这一有限的战术观念扩展成一项深远的战略方案,在一场大的协同战役中征服南朝鲜。
  ……
展开
目录
第1章 1950年的“六二五”
第2章 战争起因
第3章 分 割
第4章 不许干涉台湾和朝鲜
第5章 攻过三八线
第6章 华盛顿抉择
第7章 出兵朝鲜与隔离台湾
第8章 联合国军
第9章 告别美好时光
第10章 第一场阻击战
第11章 大溃退
第12章 幸运一次,失败多次
第13章 锦江之战
第14章 大坪里战斗
第15章 大田之战
第16章 幽灵之师
第17章 退守洛东江
第18章 首次反攻
第19章 洛东江岁月
第20章 我们要守住这条战线
第21章 铸剑复仇
第22章 战略之争
第23章 麦克阿瑟会晤蒋介石
第24章 选定仁川
第25章 麦与杜意见相左
第26章 北朝鲜的最后努力
第27章 参谋长联席会议临阵畏缩
第28章 仁川登陆
第29章 猛攻首尔
第30章 突破防御圈
第31章 决定征服
第32章 红色中国的警告
第33章 清川江上
第34章 目标鸭绿江
第35章 铁拳砸了下来
第36章 云山灾难
第37章 一个营的覆灭
第38章 中国军队突然回撤
第39章 理应三思而后行
第40章 华盛顿的空谈
第41章  这支军队不寻常
第42章 攻入不明之地
第43章 圣诞节前的攻势
第44章 下碣隅里之战
第45章 吃尽苦头的三个美军营
第46章 挑战行动
第47章 突 围
第48章 麦克阿瑟惊慌失措
第49章 重返三八线
第50章 除夕攻势
第51章 艾奇逊的计谋
第52章 北上“堪萨斯线”
第53章 麦克阿瑟一意孤行
第54章 参议院听证会
第55章 春季攻势
第56章  边谈边打
第57章 喋血山岭
第58章 谈判桌上的较量
第59章 战俘营风云
第60章 暴君李承晚 鹰派克拉克
第61章 中立国的介入
第62章 最后的危机
第63章 朝鲜战争的长期阴影
后 记
译后记
地图目录
图1 南朝鲜1950-1953
图2 1950年7月5日史密斯特遣队在乌山
图3 1950年7月14日第34步兵团的锦江防线
图4 1950年7月13日至16日第19步兵团保卫锦江防线
图5 1950年7月20日大田陷落
图6 1950年南方前线
图7 1950年9月15日-16日仁川登陆
图8 1950年9月19日-28日攻占首尔
图9 1950年10月-12月北朝鲜
图10 1950年11月1日-2日夜第8骑兵团云山行动
图11 1950年11月27日-12月11日向海边撤退
图12 1951年1月24日-6月24日间的进攻与撤退
图13 1951年8-10月喋血山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