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旧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210279
  • 作      者:
    赵宗仁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旧事:老上海珍闻》是刊载于《上海老年报》上的文史结集,并按内容分为人物篇、民俗篇、地名篇,不乏城市变迁中的趣事。如当时外商银行云集上海,而最大的买办显赫人物是谁?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上海的点点滴滴;沪上的电车和公共汽车始于何时?霞飞路的前世今尘;上海城隍老爷是哪里人?上海最早的电灯何时出现?“八大寺”为什么没有寺院?等章节,读来饶有趣味。
展开
精彩书摘
    上海自设县以来,境内曾有过不少的古城,只不过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罢了。可是,随着地区的发展,并兼有倭寇骚扰侵掠,居民屡遭其害,根据有关上海史料表明,仅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六月间,曾连续遭到倭寇的抢掠,竟达五次之多。因此,全县官民无不痛恨欲绝,为了防御倭寇侵袭、免遭其蹂躏,一致强烈要求筑城。当时,松江知府方廉,也亲眼看到居民受害情景,深为感触,毅然同意筑城,并取得邑人的赞助,在同年九月,即开始筑城。于是齐心合力、日夜抢筑,到十一月末,仅花了三个月余的时间,即告完成。
    当新城筑好的第二年正月,倭寇再度入侵时,其情况却大不相同了。由于有了坚固高耸的城墙这个屏障,倭寇几次攻击,均未得逞,只好碰壁而回。
    新城建筑的规模,颇为巍峨壮观。其周围有九里,高为二丈四尺。初建时,设有五个城门,即大东门(名朝宗)、小东门(名宝带)、南门(名跨龙)、西门(名风仪)和北门(名晏海),到了明朝末年,又开设一个小南门(名朝阳)。之后,在清朝咸丰年间,因太平军活动的需要,又添置一个障川门(即新北门)。但清朝末期,由于社会响起拆城筑路的呼声,所以当局为了适应新形势交通的需求,在宣统年间(1909-1910年),先后增开小南门(名尚文)、小北门(名拱辰)和福佑门三个城门。这样算来,上海共有十个城门了。此外,还有三个水门,分别与肇家浜、方浜和薛家浜水系相互通联。城共有雉堞3600多个,敌楼两座,城外挖有壕沟1500余丈,深一丈七尺,紧紧地环围在城墙外面。
    谈到拆城,也先后经过多次波折,有人反对,有人赞成。在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县绅姚文楠等见城垣阻碍,交通滞塞,商业很难扩展,故联合呈请上海道台袁树勋,要求拆城,改建马路,虽然袁道台很同情,但因另一部分保守派的绅士表示反对而一时很难解决。
    辛亥革命以后,上海多方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封建式的城堡留有也实在是个累赘。所以,地方绅士姚文楠等又再次谈拆城。最后,经过几番调解洽商,终于在1912年进行拆城。两年之后,于民国三年(1914),城墙才全部拆完,护城河也填平了,成了今天的环城马路。北半城的路面为民国路(今名为人民路),南半城的路面名为中华路。
    ……
展开
目录

人物篇
大团徐氏宅第
杜重远与《新生》周刊
亨达利和亨得利
汇丰银行的买办世家
李平书和警钟楼
林则徐与上海
上海老城厢内的王一亭故居--梓园
上海棉布与黄道婆、丁娘子
苏局仙与台湾三毛
张啸林的鹤胫箫
荀慧生成名在上海
元代上海水利家任仁发
张鉴庭七进上海

民俗篇
“电话听筒”与“十三点”
“手巾”一词源于上海
“跷脚沙逊”与新沙逊洋行
“云间”也是上海别称
《新华日报》上海版
百年前的“荷兰水”
包饭作与盒饭
城隍庙五香豆史话
沪地西菜馆
沪剧小史
沪上第一座钢架桥
沪上早期的电车和公共汽车
沪上最早的一家中药店
上海的粥店
旧上海华界的禁赌
旧上海拒吸洋烟运动
旧时的中介商--米行
老虎灶与清水盆汤
老上海的“好莱坞”感觉
老上海的花朝节
履业公所
清代上海乞丐办公楼
上海城隍老爷是浦东人
上海城隍庙为何称“老”
上海地名中蒙受的耻辱
上海首个钱业公所
上海王大吉臭豆腐干
……
地名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