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智力资本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42508
  • 作      者:
    陈武,王学军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基于智力资本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在理论梳理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接着构建了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理论模型,并分析和验证了相应假设;提出了从智力资本视角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并运用协同理论提出了智力资本三维协同驱动区域创新的模式和机制。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武,(1979~),男,湖北竹山人,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电力企业管理及能源战略与管理、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以及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中的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和主流报刊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70余篇;曾参与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曾参与30多项企业管理咨询项目的研究;曾作为项目工程师全程参与3项汽车类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电力行业、省部级、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获评湖北省2010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在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从事科研和管理咨询工作。
    王学军(1962~),男,河南鹿邑人,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所所长。省部级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EMBA和MBA指导导师。先后担任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评标专家,湖北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企业绩效考核专家,湖北省科学技术管理学会理事,武汉市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国药科技独立董事,担任多个大型企业的高级顾问和常年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战略整合与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与文化管理等。长期主讲MBA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给博士生主讲《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并深入到企业进行了各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战略管理的方案规划制定和培训。近年来,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管理工程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世界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大媒体的理论版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共9本,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8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随着知识管理的日益兴起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智力资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利用智力资本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促使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是摆在政府、实业界和学术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陈武、王学军编写的《基于智力资本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在全面系统综述智力资本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测度指标体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定量研究,探讨了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运用组织和区域智力资本理论构建了基于智力资本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理论框架。《基于智力资本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理论梳理全面、定量分析深入、数据翔实,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刻、系统地探讨了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我国各级政府提供了较好的决策参考,为实业界进行区域创新能力培养与开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基于智力资本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适合政府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研究生、相关研究人员、企业管理者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员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论 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知识管理理论、智力资本理论、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的发展,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和创新理论逐步开始融合与交叉。三大理论的核心主线都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研究,理论的融合要求我们在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理论,从而使区域创新能力理论更加完善和切合实际。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和区域创新实践的发展日益要求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全面考虑智力资本等要素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章作为全书提纲挈领的导论,首先阐述本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进而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本书的研究寻找方向,在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后,提出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内容框架和创新点等,并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技术路线进行全面阐释和介绍。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与现实背景 1.1.1.1 知识经济的兴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领域最热门的话题。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技术、生产率和工作的创造》的报告中所得出的结论:“今天,各种形式的知识在经济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无形资产的投资速度远快于对有形资产的投资,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更高报酬的工作,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成为市场中的赢家,拥有更多知识的国家有着更高的产出。”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变化,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据OECD估计,发达工业社会一半以上的财富来源于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而不是以前工业经济时代中的有形资产,这意味着必须有效管理智力资本并建立基于智力资本的持续竞争优势。知识已经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智力资本成为企业最有效的财富创造源泉之一。由于实物资产投资已无法维系和构筑企业(区域)的持续竞争优势,规模经济的优势出现了瓶颈,为了确保企业(区域)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逐渐转变竞争战略,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发展重心需要从有形资产转向智力资本。彼得?德鲁克认为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IC)已经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本与劳动等要素,成为新经济体系中真正具有决定性与支配性的资源,成为企业管理和区域发展中最重要的竞争要素。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企业和区域管理只有重视并有效管理智力资本,才有可能取得持续竞争优势。为此,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许多研究者们对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管理理论,如知识经济学、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等。这些理论倡导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由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知识和智力资本决定。因此,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和区域管理实践的核心都开始转向智力资本管理。1.1.1.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经济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的实施,无疑为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方向。2006年年初,在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时,我国上下已形成共识: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很多基本要求,例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科技投入要占到GDP的2.5%以上等。科技、经济竞争形势的变化,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要求我们把以知识为主体的智力资本管理摆上重要的位置,把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创新型国家是由创新型区域构成的,创新型区域又是由一系列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和企业构成的,而企业要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加强以知识为主体的智力资本的管理和应用。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将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结合起来,研究智力资本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如何通过更好地发挥智力资本的作用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发展战略。1.1.1.3 智力资本实务发展的需要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后工业社会》一书中提到,知识将取代机器设备、资金、原料和劳动力,成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换言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不再是土地、设备、厂房等实物资本,决胜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和知识创造的价值。他认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家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继资本和劳动力之后,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第三资源”,经济的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对智力资本的投资和运作。同时,从资本市场研究智力资本价值的学派认为,在“知识革命”来临之前,企业的价值基本上等于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企业价值的传统认识,许多企业市值远远大于其账面价值,企业的真正价值不再只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股东权益净值,而应该加上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即智力资本的价值。人类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多地将资源投入到无形资产,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的真正价值。据摩根斯坦利指数(Morgan Stanley capitalindex,MSCI)的计算资料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范围内所有公司的平均股票市值是其账面价值的2倍,而美国企业的市值更是高达其账面价值的2~9倍。市值与账面价值的巨大差额,显示出公司的价值状态已不能用传统的资源和资产定义来表达,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新资源已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种新资源即企业的智力资本,它是无形的,在企业账面上反映不出来,是一种隐藏价值(hidden value)。一项对美国五大公司GE、Coca-Cola、Exxon、Microsoft和Intel在1997年年初的隐藏价值占公司市值的比例的研究发现,其中四家公司的比例超过80%。另一项研究显示,市值/净资产的倍数,以制药业为最高,超过30倍;媒体业次之,近20倍;科技业再次之,也超过了10倍。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对智力资本的研究正在全世界兴起。一些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已经在智力资本管理实践上有重大进展,如瑞典的Skandia(斯堪迪业)公司、加拿大的ImperialCommercialBank等企业。随着欧美国家知识型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实践的不断成熟,在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也开始展开智力资本管理实践。而在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有大量的学者和企业开始进行智力资本管理实践,内地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开始试图尝试对智力资本进行管理实践。在OECD国家、欧盟,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政府已经开始将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践上升到国家(或地区)的高度。企业和国家实务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对智力资本在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进行探索,并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充分考虑智力资本因素。1.1.2 理论背景 1.1.2.1 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拓展到智力资本理论和创新理论 当学术界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微观领域时,作为研究实践微观基础的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管理的兴起就成为必然。知识管理的含义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智力资本管理。当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将知识界定为一种可以开发的组织资产时,知识就与智力资本毫无二致。作为组织的无形资源,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重点关注的是信息和过程本身;智力资本重点关注的是价值及创造价值的能力。实践中,知识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通常指的是进行信息分析加工或运用信息以获取知识;而智力资本管理则侧重于测度对组织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投资对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这些创新能力怎样创造价值。前者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从而挖掘其内在价值,而后者是从知识的载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提取价值。目前有关智力资本的文献通常认为智力资本涵盖了无法以价格衡量的无形资源,如组织学习能力、客户关系等,并将企业层面的智力资本构成分为三部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即H-R-S结构)。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的融合成为新的管理趋势。熊彼特是最早将“创新”引入经济学的学者,在其创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之后,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解释世界经济不均衡增长的理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相当快,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已经不能解释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原因。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的许多流派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创新毫无疑问是促进企业成长的最关键因素,但创新实践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创新的效率并不高。而创新管理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实际上是指为了获取持久的竞争力,组织对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传递和利用的过程。知识管理过程可划分为:知识的生成、交流、积累和应用四个环节,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目的、知识积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知识交流是生成新知识的手段、知识的持续生成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同时知识也可以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图1-1显示了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在这个螺旋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效率得以提升。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的融合成为当今企业新的管理趋势,其中包括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的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等。1.1.2.2 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区域层面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能力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模仿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其核心内涵是企业专有的知识体系。核心能力的特点是具有企业独特性、不可流动性和不可模仿性。在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中,个体智力资本被认为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源泉,但由于个体智力资本具有个体依附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将伴随着个体离开而流失,而组织资本则相对稳定。因此,将个体智力资本转化为组织资本从而减少组织对个人的依赖性是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智力资本概念是对传统资本概念的有益补充。在智力资本理论中,企业的目标是智力资本的积累、增值、实现和营运。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将企业信誉、商标、员工知识和忠诚、顾客满意、经营关系等这些被传统管理理论所忽视却已日益成为企业重要资源和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因素整合在一起,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财务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经营资产。社会经济形态从大工业时代飞跃到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有形的物质产品竞争转向无形的技术、智能与知识的竞争,产品中的技术、知识含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决胜关键。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决策层都纷纷将智力资本的投入、获得与应用作为自己的战略法宝,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和发展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随着对企业(组织)层面的智力资本研究的深入和日趋成熟,学术界越来越意识到对于一个区域、一个国家而言,其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前途。区域或国家实际上是企业(组织)的集合体和放大,因此智力资本同样适用于区域和国家层面的研究,于是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区域(国家)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升区域(国家)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和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际上也离不开智力资本,因此,随着智力资本理论的深入和成熟,区域层面的智力资本研究,以及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区域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1.1.2.3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理论的发展――需要考虑智力资本要素 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要求一个区域(国家)必须不断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在保持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之前,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把握自身的创新能力现状。然而,正当一个区域(国家)从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制度、文化、战略等传统角度来考虑和测度自身创新能力的时候,知识经济的到来完全改变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智力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作为一种动态的资本(软件),取代了固定的资本形式(硬件),一个区域(或国家)运用智力资本实现创新成为一种知识性的创新活动;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于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体系必须将智力资本纳入考虑范围,从这个角度测度才能透过组织、制度、文化、战略等掩盖的表象而发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然而,目前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理论及其测度体系并未从智力资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测度和培育区域创新能力。……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智力资本理论研究回顾
2.2 区域创新理论回顾
2.3 复杂科学管理(CSM)理论概述

第3章 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识别
3.1 区域的含义及本书的界定
3.2 区域智力资本的识别
3.3 区域创新能力的识别

第4章 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
4.1 基于CSM互动理论的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
4.2 区域智力资本要素之一:区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
4.3 区域智力资本要素之二:区域关系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
4.4 区域智力资本要素之三:区域结构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
4.5 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5章 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理论模型构建
5.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5.3 实证分析研究
5.4 实证结果讨论

第6章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智力资本视角
6.1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智力资本要素之一——人力资本视角
6.2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智力资本要素之二——关系资本视角
6.3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智力资本要素之三——结构资本视角
6.4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智力资本三维协同驱动视角
6.5 从智力资本视角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著者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精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