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现实的话语建构:以“罗斯福新政”为例:analyzing the New Deal for exampl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06171
  • 作      者:
    谢立中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谢立中,男,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分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主要著作有:《社会发展二重奏》(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战略》(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06)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长期以来,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的世界性干预主义战略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国家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早期自由主义战略及其社会体制内在危机的一个结果;1929—1939年的大萧条就是这种内在危机的总爆发;而作为世界性干预主义战略转型之主要标志的“罗斯福新政”,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通过一系列紧密关联的政府措施有效地缓解或消除了早期自由主义战略及社会体制的主要弊端,从而挽救了资本主义。然而《社会现实的话语建构——以罗斯福新政为例》想要说明的是,二十世纪早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中普遍出现的干预主义转向并不是自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由特定话语建构出来的一种社会历史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哈耶克坚决反对当时许多人提出的弹性货币主张,坚持维护一种半自动化的金本位制度。认为只有在这样一种货币制度之下,经济波动才有可能得到自发的调整。而弹性的货币制度,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只会引发更多的危机与萧条,或者使已经发生的萧条拖得更长。①
    哈耶克的学生、著名的美国自由主义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也曾经将“奥地利学派”有关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概括性的说明如下:
    这种思想认为,货币性干预导致市场出现混乱,这才是商业周期和经济萧条的原因所在。这一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银行业系统使货币和信贷扩张,这才出现了繁荣和衰退相交替的现象。
    对市场进行货币干预造成了“繁荣一衰退”的周期模式,特别是银行对商业信贷的扩张。一些货币被花费在消费领域,剩下的被储蓄起来,也可以被用来投资到高级的资本生产和其他不同级别的生产中。消费与储蓄或者投资的比例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的,时间偏好也就是人们对现在的满意程度与对将来的满意程度的比值。人们越是不喜欢现在,那么他们的时间偏好值就越低,这样纯利率也就越低③,纯利率是由社会中的所有个人的时间偏好决定的。投资和消费的比值较高可以反映出时间偏好较低,这时,生产结构以及资本结构被放大了。另一方面,时间偏好较高,纯利率就较高,而投资与消费的比值也就降低了。市场中最后的利率是由纯利率加上或者减去企业风险和购买力成分而得出的。企业风险的变动程度引出了一系列利率,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利率,而购买力成分则是每一美元所体现的购买力的变动,同时它也体现了企业家在价格变动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纯利率。这一利率首先体现在“自然利率”上或者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变动的“利润率”,这个变动的利率通过信贷市场的利率得以体现,信贷市场的利率就是由变动的利润率决定的。
    当银行印制新的货币(无论是印制纸币还是增加银行存款),并把它投向商业领域,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新的货币流入信贷市场并降低了信贷利率。这就好像为投资而储蓄的资金增加了,它们的效果是一样的:用于投资的资金供给明显增加,而利率降低。总而言之,商人被银行的通货膨胀所误导,他们以为储蓄资金的供给要高于它实际的数量。现在,当储蓄资金增加,商人就会对“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进行投资,特征是对于那些“高级生产领域”。那些远离消费者的生产领域,也就是说资本结构变长了。商人拿着他们新得来的资金,抬高了资本价格和其他生产资料价格,这就促使投资由“低级”(接近消费者)的生产领域向“高级”(离消费者最远)的生产领域转移--从消费品行业向资本商品行业转移。
    如果这是时间偏好的真实下降和储蓄的上升造成的,那么一切都没有问题,被重新延长的生产过程大致可以得到维持。但是这种转移是由银行信贷扩张造成的。不久,新的货币从商业贷款人手中渗透到生产的各环节中:工资、房租和利息。现在,除非时间偏好发生变化,否则人们将仍会以原有的投资一消费比例来花费自己增加的收入。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罗斯福:为什么要向美国人民施行“新政”? 
第二章 质疑(Ⅰ):经济崩溃是否“真的”是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必然后果? 
第三章 质疑(Ⅱ):是否“真的”只有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介入才有可能防止或缓解经济萧条? 
第四章 罗斯福等人为什么会做出并相信自己的分析? 
第五章 凯恩斯:“投资不足”与干预主义的必要性 
第六章 对干预主义的反驳(Ⅰ):奥地利学派 
第七章 对干预主义的反驳(Ⅱ):货币主义 
第八章 干预主义对自由放任主义:孰是孰非? 
第九章 干预主义对自由放任主义:孰是孰非?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