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中国这样崛起中的民族,在经济发展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要不要建立自己目前尚无优势的高端产业?要不要超越自我?要不要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所谓超越自己,挑战自己,就是要抢占那些我们暂时没有比较优势的经济技术制高点。而比较优势理论的答案是否定的。按照这种发展理论,中国1949年以后,不应该建立我们没有比较优势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不应该建立自己的飞机、汽车和电子工业,也不应在技术和人才呈现“比较劣势”的情况下研制战略武器。再让我们上溯到1841年,那时候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大概是农业和手工业,反正不是现代工业。按照全球化分工体系,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试图把中国变成经济上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战略企图是不是合理的?中国是不是要永远发挥自己农业和手工业的“比较优势”?这种要发展中国家“固守落后就是发挥优势”的理论的实质,是要发展中国家“固守落后”,从而在国家博弈中出局。
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从事其生产效率相对最高的产品和产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换取其他产品。这种建立在各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不仅会使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会使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因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福利,和每个国家作为个体的福利都将因这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提高。所以,这样的国际贸易将营造一个每个国家都赢、全世界都赢的多赢或共赢局面。我们想再一次指出,衡量这种福利的是数量的增长。
为了让不是经济学专业的读者对这个理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我们假设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业的世界模型:这个世界只有国家A和国家B;只生产两种产品——草鞋和机器。让我们进一步假定两个国家都有生产草鞋和机器的能力。但是,每个国家生产草鞋和机器的相对(比较)成本不一样。目前,国家A生产机器比生产草鞋效率高;国家B生产草鞋比生产机器效率高。国家A是发达国家;国家B是发展中国家。
假如没有国际分工,没有全球化,两个国家的经济都相对自足。每个体系都必须生产自己需要的草鞋和机器,都发展出自己完整的经济体系,都彼此独立不依赖对方。世界是变化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许在将来某个时候,国家B随着技术的提高、产业的进步,改变了自己的技术结构,生产机器的效率变得比生产草鞋的效率要高,而且高于国家A,在总体经济实力上比A国发达。在那个时候,国家B就成了发达国家,国家A成了需要赶超的国家(这是国家A十分害怕的未来)。
……
展开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
深入虎穴,全球视野,人类良知,震撼国人!真正关心中国和世界命运的人士,都应细读这本《大国兴衰》!
——世界政治经济学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程恩富)
只有具备历史与比较视野的思想者才会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有如此深刻的洞见。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
国家崛起,需要“大喇叭”,话语权越多,额外付出的代价就越少。黄树东先生在本书中的描述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