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39102
  • 作      者:
    李恒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以夏、商、周文明为源头的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其承转与发展是理解中华文明延续的关键。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黄河文明的核心——传统农耕文明终于进入了向现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全面快速转型的新时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本文库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黄河文明的本质与演变规律,促进黄河文明的现代转型与伟大复兴。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恒 (1971~),男,河南唐河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条件下的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在《中国软科学》、《国际贸易问题》、《农业经济问题》、《改革》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博士论文《基于FDI的产业集群研究》被评为2006年度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中两个现象引人注目: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中国,同时在区域上呈现更加非均衡分布的格局;二是产业集聚的空间差异明显,产业集聚倾向在三大地带和省区层面均表现显著,并有强化趋势。这些变动既与禀赋的区域差异和政策的作用有关,也与要素流动、组织结构和规模报酬有关。李恒编写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文库: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探讨经由二者作用所导致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变化及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文库: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供经济学、管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校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区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
    一、区域
    区域这一概念最早为地理学所用(陈秀山和张可云,2005)。区域没有严格的范畴和确切的位置,是一个客观上存在而又存在于人们抽象观念中的概念,它是地理学长期研究的中心(包健,2009)。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于1970年给出的定义是:“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区域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均质区域是根据区域内部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主要强调区域内各部分的相似程度高于它们与区外各地区的相似程度。结节区域是以在某种区域的共同利益和集团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内聚力为基础而形成的。这种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组成极化区各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因此它强调的是区域内事物的相互联系性和内聚力,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结构(李晓蕙,2009)。目前来看,胡佛的定义比较受学术界的推崇。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也不是一个行政区域,而是具有某种特征和经济发展任务的经济地理区域(胡兆量,1987)。区域应该是一个有限的并尽可能完整的空间,从而使人类活动能够落实在这一区域空间里,但由于经济地理区域产业、要素、结构的存在具有连续性,所以给经济区域一个明确的边界也是困难的。
    因此,经济学研究中的区域概念比较复杂,其边界是模糊的,规模和空间没有限制,从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经济学上最早的区域概念是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给出的定义,即“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克尔日查诺夫斯基,1961)。魏后凯(2006)认为区域在经济学里强调其是在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中承担一定功能的经济区,所谓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作用的有机整体”。郝寿义和安虎森(2004)则认为“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可见,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里,区域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区域是一个抽象的空间,又是一个实体。区域必须存在于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但在理论研究中它又具有抽象的特征,其边界是模糊的。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内容受空间的限制,这种限制会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动而变动,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有拓展的要求,这导致区域范围的变动。此外,当人类出于某种目的改变原有的规划,从而导致其活动范围或内容发生变动时,区域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动。可见,区域虽然是一个实体,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第二,区域具有层级性。区域具有典型的动力学特征,由不同层次上的结构构成。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把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处于不同等级的区域,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也不同;处于同一等级的区域,由于其承担的职能和归属的范畴不同,在其规模和作用方面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由于国家具有统一的整体经济功能,国家可以视为最高级别的区域;由多个城市组成的经济区域、具有相对独立政策职能的省区可以视为次一级的区域;企业和个人所在的区位则形成最低一级的区域。按照地域的大小,区域可根据其职能进行层次划分,不过,区域的层级不可无限分割,层级具有一定的最小规模和单元区规模。
    第三,区域具有开放性。区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要素组织和生产活动,但其作为国民经济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区域自身结构和职能的变动,使其能够与外界相互作用,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各区域在发展各自比较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断谋求与其他区域的协作和竞争,既相互合作又独立运行,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构成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有机体系。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是指系统的一种状态,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体系,其运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应该形成某种有序的秩序,这种秩序既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内在的组成要素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作用关系,也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关系。
    不同地区之间在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初始时期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道路也不同,并最终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差距。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为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并寻求解决之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由此而来。虽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在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提出,吴殿廷(2003)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为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提出的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学术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反思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要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立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区市积极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各地区要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地区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促进各地区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理交换和经济联合。可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至少包括以下四层意思:第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种相对的平衡,是在不平衡发展的整体趋势中寻求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既包括同一类型区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不同层级区域之间的关系;第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措施,形成一些区域内部的良性发展;第三,形成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体系和合作关系;第四,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级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
    显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在于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描述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运行状态。区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伴随着区域各组成部分、职能部门的自身发展和相互作用,伴随着由利益冲突而来的竞争,这会导致区域经济在不同时期处于某种运行状态之下。而协调发展则强调区域运行的效率、各部分的相互配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强调的协调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从时期上来看大多数时间能够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或者指多数部门能够处于协调状态。区域间或区域内部诸部门、诸要素之间能够按一定的比例关系有机组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功能。
    第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国民经济整体在多层面、长时期、同方向的增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区域间或区域内诸要素在实现协调的同时,应该能够持续增长,在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下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完善的区域分工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增长。
    第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协调。区域结构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增长结构等方面,其中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其空间分布状态及其空间组合形式,区域空间结构的性质决定着区域经济活动可供使用的要素投入,也决定着区域发展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内容,只有形成结构合理、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才能够实现。而区域增长结构则提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技术进步和新要素的引入,以保持增长的长期持续。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间利益分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区域追求经济效率的目的也不外乎是经济利益。从某种层面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协调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相互作用中利益的创造和分配。
    什么是区域经济利益?虽然西方区域经济学者在讨论区域或区位问题时会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区位理论中所讨论的成本与利润问题,国际贸易中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问题,但没有给区域利益明确的定义(卫鹏鹏,2009)。在我国学术界,我国经济改革对区域利益格局调整的触及,引发了对区域利益的思考。程必定(1989)将区域利益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区域利益是指区域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中,由自己的贡献和地位确定的各方面的总体权益;狭义的区域利益是指区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由自己所作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全治平和江佐平(1992)则认为地方利益是指地方在经济上的好处。在经济上对某个地方有利的东西,都属于该地方的经济利益。张可云(2001)认为,区域利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由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且彼此邻接具有一定共同利益的空间单元,其组成的经济区主体通过预先设定或区域经济活动而实现的、能满足特定区域内主体(个人或企业或集团或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在特定区域内的需要的一定质和量的客观对象,它体现在区域竞争过程中,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实现”,这一定义注重了区域利益的空间性,并将区域利益与区域利益主体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区域利益与区域经济联系是相关联的。可见,讨论区域利益必须注意到区域利益主体、区域利益客体,以及联结区域主体和客体的区域经济活动。区域利益主体,即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区域集团和政府,而区域利益客体则是构成利益载体的、能满足特定区域多种需要的客观对象。可见,区域利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区域内个人、企业、政府经济利益和区域公共利益的有机整体,它既强调了区域各利益主体从事区域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与动力,又表明除获得各主体相应利益外,还包括由三者组合而产生的新的区域利益,即区域公共利益。
    区域利益协调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否则就会出现区域利益主体为避免利益损失而进行区域竞争或拒绝合作,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的现象。但是,区域利益协调也并不一定要求区域发展完全均衡,因为区域具有等级性和层次性,当不同层级的区域利益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为了保证更大范围的利益可能会牺牲局部的利益,从而引起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产生。可见,要在真正意义上打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需要首先确定进行区域利益分配和区域利益协调的某些原则。卫鹏鹏(2009)认为,区域间利益协调的任务是要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保证经济区域内各地区和经济区域之间的发展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使产业分工的图景变成现实,区域间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其结果应该能够既要用利益关系调动地区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又要把这种利益关系在发展中的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致激化,即区域利益协调的原则是平等互利。本书结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任务,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强调整体性协调、结构升级和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
    所谓整体性协调指的是在整体国民经济体系中,区域利益的协调要能够在优先保证国家整体利益的同时,还能保证各区域利益和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区域经济利益具有从属性的关系,区域性利益从属于国家整体利益,区域增长应该服从于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的要求,相应地,低一级区域应该服从高一层级区域利益。
    结构升级所强调的是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应适应并推进这一过程,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合理配置,同时又能有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优化使用。其含义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内部结构升级;二是产业由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向落后区域有序转移,并形成相关区域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分工;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既能跟上世界先进产业发展的趋势,又能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从而促进地方优势在开放条件下的发挥。
    ……
展开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 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硅谷跨国公司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第二节 墨西哥的吸引外资与产业集聚
第三节 OECD国家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第三章 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的区域发展差异
第一节 地区差距的数据描述
第二节 外资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差距
第三节 产业空间集聚差异与区域差距

第四章 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的区域经济增长
第一节 FDI与区域经济增长
第二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

第五章 外资与产业集群作用下的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 吸引外资与城乡发展差距
第三节 培育产业集群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六章 外资与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我国的区域政策及其效果
第二节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转变
第三节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