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幸福,从心开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383880
  • 作      者:
    (法)弗雷德里克·勒诺瓦(Frederic Lenoir)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联合感动推荐。
    远离抑郁纠结,永不焦虑急躁。培育内心的强大,全方位提升幸福感。2011年雄踞法国非虚构类畅销排行榜冠军24周。全球120多个国家引进,80多种语言翻译出版。被誉为当代版《沉思录》,每七个西方成年人,就有一个从本书中收获感动。
展开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勒诺瓦,1962年生于马达加斯加一个普通家庭,后迁居法国。他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心灵作家。先后执政的三位总统密特朗、希拉克和萨科齐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并曾邀请他到爱丽舍宫共进晚餐。
    代表作包括非虚构作品《基督的哲学》《佛教与西方的相遇》《邪教、谎言和理想》,长篇小说《露娜的神谕》《天使的承诺》等。全部作品累计销量超过3000万册,并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
展开
内容介绍
    生命的起点我们无从选择,人生的轨迹却需要我们慎重把握。人人都渴望生活的幸福、爱情的美满及家庭的温暖,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幸运地得到这些。痛苦与失落,遗憾与挫折,似乎是人类永远的邻居和永久的朋友。
    作为法国和世界顶尖的心灵励志作家,弗雷德里克·勒诺瓦以自己三十多年来研究东西方宗教、哲学和灵修的经验,结合自己平凡而不平庸的传奇经历,对追求幸福生活的方法与经验,克服与生俱来的弱点与误区,以及如何有效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极强、令人豁然开朗的观点与思路。
    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痛苦?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平息内心的冲突?如何获得内心完全的自由?如何去爱配偶和家人?如何最后得到真正且长久的幸福?……按作者的指引读完本书,你就会发现,成就良好心态与完美性格,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拥有理想职业及幸福人生,竟然是那样的轻松与顺畅。
展开
精彩书评
    过去三十年中,从来没有一本书,能给我带来这样的心灵触动。第一时间,我就拿给了米歇尔(总统夫人)分享。
    ——巴拉克·奥巴马,美国总统
    
    我买来一直放在床头,已经翻了三遍。内容有深度但一点儿也不枯燥,每次阅读,都会让我获得爱与感恩的力量。
    ——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国务卿
    
    我愿意将此书郑重推荐给所有法国女性,它将教会我们如何拥有幸福的黄金法则。
    ——卡拉·布吕尼,法国第一夫人
    
    这是当代版的《沉思录》,是让你一旦拿起就不愿放下的心灵读本,是送给亲密爱人最浪漫的礼物,是陪你入眠的最佳枕边书。
    ——法国《世界报》
展开
精彩书摘
    Ⅰ对生活说“是”
    不论命好命歹,我都热爱它,因为我总能找到战胜各种困难与考验的力量和方法。即便是那些无法理解的、令人厌恶的变故,我亦能接受其既成事实。无论如何,我都会对这充满神秘、阴影和光明的生活说“是”。
    每个人都会被迫面对一些无法选择、亦不愿见到的事实,但生活就是这样强加给我们了:我称之为生活的“赏赐”。比如故乡、家庭、生活的时代;又如相貌、个性、智力、才能、优点,亦包括我们的缺点和缺陷,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这些不幸直接打击着我们,而我们自己却往往无法控制、无法掌控。我们还要经受疾病、经济风险、衰老以及死亡。这是人的“命运”。
    我们可以拒绝这些不幸,并祈望生活中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我们都希望青春永驻、永不生病、长命百岁。有些人甚至抛弃了自己的文化、家庭和故乡。还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相貌、性格,为自己身体或精神上的缺陷而苦恼。这种拒绝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并且具有正当性。但是,不认同自身的存在、不真正接受生活赐予我们的不可抗拒的东西,内心的淡定、平和与快乐就不会降临。
    对生活说“是”,并不意味着放弃寻求发展、改变存在的状况,或是绕过明显的障碍。我们可以离开让人感到抑郁的社会环境,避开让人感到压抑的家庭氛围、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身体上的缺陷或修补精神上的创伤,并将其转化为成功的利器。但这些改变只能应用于可改变的事物之上,并且可能不见得有利。我们在寻求改变时,不能决然而武断(或粗暴)地抛弃生活最初的赏赐。我们可以整容,改变与生俱来的相貌,但无法阻止身体衰老。我们可以选择与亲生父母、出生的家庭保持距离,但如果这种分离是出自持久不断的怨恨、出自根深蒂固的憎恶、出自不通情理的抗拒之心,我们就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智慧的基本要求就是,懂得接受无可避免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改造为理想的存在。
    这种对生活的理解构成了一个古希腊—罗马的伟大哲学流派的基石,人称斯多葛派,它的创办是雅典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个智慧学派的希腊语原名——stoa(柱廊)来自一个极普通的名词StoaPoikile,指一座饰有巨幅壁画的彩色柱廊,斯多葛学派之父——芝诺,就在此柱廊下讲学。从公元前4世纪直到公元6世纪,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大批哲学家都斯多葛派的哲学体系中。
    斯多葛派学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既有贵为皇帝的马可·奥勒留,亦有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后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在其传世的《手册》一书中,爱比克泰德详细区分了我们所必须接受的“依赖于我们自身的事物(如观念、欲望、憎恶)”和“不依赖于我们自身的事物(身体、出身的环境、名声)”。我们可以任意地改变前者,但只能被动地接受后者。爱比克泰德不无道理地提醒读者注意,我们总是试图改变不依赖我们自身的东西,而忽略了改进依赖于我们自身的事物。这样的生活态度只能导致痛苦和怨恨。
    这也是古典拉丁语中Persona一词——“面具”包含的著名隐喻。斯多葛派学者认为,事实上我们都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已经预先为每个人安排了一个“角色”,我们把自己包装得千奇百怪,试图让他人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份。这让我想起古罗马戏剧演员佩戴的人物面具:国王、奴隶、妻子、叛徒、英雄……他们认为,智慧,就是能够在自愿(Proairésis)的原则下认同面具所赋予的角色;不光懂得自由选择自己的角色,更知道如何融入角色。“要记住你是一出戏里的演员,而悲剧诗人在背后操控剧情。你饰演一个临时角色,他想短暂就可以短暂,想长久亦可以长久。若他要你扮演一个乞丐,请发挥你的天才演好此角色;你也可能扮演跛子、大法官或一个普通人。”因为你所能做的是“尽力演好赋予你的角色。而选择角色是命运的工作”,爱比克泰德如是说。这样,不论上天赐予的社会地位、外表、长处、缺点如何不同,每个人都可以而且也应该努力自我实现,奋力拼搏,以实现人性的完全发展。“别停,完成你的自我使命,演好角色,做一个优秀的‘人’”,塞涅卡也如此主张,他认为人人都主宰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也是悉达多(Siddh·rta)王子的感悟。但是,这位年轻时的王子,日后的佛陀,其心路历程发生的背景,却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佛教传统认为,这位王子到了成年时都未经历过任何忧患;父王甚至禁止他走出宫廷的围墙,以免见到任何不愉快的事实。但是,他还是四度走出了宫廷,并四次见到了应该见识的事实:一位老者、一位病人、一位亡者和一位修苦行者。所见事实让他极为困惑,王子求教于其忠诚的马车夫,后者告诉他,无论多么有权势抑或多么富有,每个人都会衰老,而且都无法避免疾病和死亡。出于对人类如此“苦命”的悲愤,悉达多逃离了宫廷,加入了森林中苦行者们的队伍,全身心投入极端艰苦的修行,逐渐获得了特别的能力。但他认识到,即使拥有这些异能,亦无法对抗生活最基本的安排:就和所有生命一样,他依然会衰老并走向死亡。这时悉达多离开了苦行者团体,独坐在一棵树下冥想;最终他在这里大彻大悟,成为“佛陀”(字面意思为“觉悟者”)。他明白了,应该接受生活的“赏赐”,内心的愤恨、抗拒无助于消除痛苦。我们实现内心真正的安宁的途径,是认识自己,并努力深入地改造内心世界。
    就和佛陀和斯多葛派的智者一样,我们也能在接受不可抗拒的存在、无法改变的事实以及改变存在事物的现状三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就拿家庭来说吧。我们不能选择父母。我们不能凭借意志改变父母,更不能更换父母。即使我们和他们相处不好,也只能选择接受。作为儿童,我们的接受乃是出自天性,因为我们要依赖他们才能生存。作为成年人,在一个可自由选择的关系网中,无论建立什么形式的关系,无论给这种关系设定怎样的界限,哪怕我们建立的关系最后走向破裂,对这种关系的接受,都应该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理性行为。面对无法选择的父母、兄弟和姊妹,我们只能将其认定为不可抗拒的事实,只能选择接受。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内心与这个现实保持距离,即消除对这种关系的依赖性或反依赖性(或言逃避性,这是另一种异化),以实现一种真正的“独立”。若没有自愿保持的和客观的距离,这种状态就无法实现。在此条件下,我们能够确保内心与外部现实的和谐共存,而不会落入憎恨和愤怒的情感陷阱。
    正如家庭不能被选择,我们亦无法选择故乡和祖国。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与所属的文化传统相互排斥,但你是否想过,每种文化都有积极因素,它已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而且益处多多。作为一个法国人,同胞们的满腹牢骚常常使我哭笑不得。要知道,这种批评精神有着颇为光荣的历史,它可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和先辈为争取人权进行的斗争。我们不愿全盘接受既成事实,永远不停地质疑政治、宗教、经济、各种体制,善哉善哉!我接受这种文化品格,但依然尝试着在自己身上改变它表现出来的消极面。批判精神并不意味着凡事都得批判。保持清醒才能避免狂妄自大。这样,我们能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找到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因素。比如,美国人的自满情绪就被认为是一个难以忍受的毛病,但如果引入利他主义的观念进行调和,它可以变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尝试“接受”,必须直接面对自己。每个人的智慧、敏感度、先天性情,以及通过受教育和个人经历形成的后天性格,都不尽相同。就以人的相貌为例。我们出生时就具有明确的身体特性,如眼睛和头发的颜色,体型偏丰满或清瘦,或带有残疾。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接受它现在的样子,发自内心地爱它。这种自我接受的功课不可或缺。在接受的过程中,我们将渐渐发现,许多原本自己不满意的性格特征,也变得非常可爱了。青少年时期,大部分伙伴都有1.8米高,而我则为自己1.65米的身高苦恼不已。别人的目光令我痛苦不堪,身高变成了最大的心结,我甚至认为这将成为自己终生的障碍。这个念头始终萦绕不去,以至于我甚至排斥比自己高的女孩,不敢和她们走在一起。成年后,我逐渐接受了自己比一般人矮的事实。而且,我发现其实身高并不是问题。或者说,对我而言,身高不再是缺陷。事实上,身高对任何人来说都算不上缺陷。我就这样接受了自己。从那时起,身高再也没能阻碍我在专业领域内获得成功,它也不再成为我追求爱情的障碍。
    ……
展开
目录
序言
Ⅰ 对生活说“是”
Ⅱ 信赖和放下
Ⅲ 对生活负责
Ⅳ 行动和观望
Ⅴ 静默和冥想
Ⅵ 知识和判断力
Ⅶ 认识你自己
Ⅷ 德性的习得
IX 获得自由
X 自爱和心灵康复
XI 黄金法则
XII 爱和友情
XIII 非暴力和宽恕
XIV 分享
XV 贪执和平常心
XVI 苦难是我们的灵性导师
XVII “此处和当下”
XVIII 驯服死亡
XIX 幽默
XX 审美
附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