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37375
  • 作      者:
    刘长灏,马春元,张凯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和可操作的模式,是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循环经济正步入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循环经济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需要向更大范围扩展。在这一背景下,迫切需要结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和当前任务,深化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提炼理论问题。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对基于循环经济实践现象中提炼出的共性问题——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进行研究。从多学科的视角,在其理论基础、理论内涵、驱动机制以及边界与输入输出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构建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循环经济系统改善这一问题中。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对理论框架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对经济管理、环境、能源及相关专业科学研究人员、政府部门工作与决策人员等具有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工业革命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工业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当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持续增多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衰竭的资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大;物种多样性锐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退化(高辉清,2008)。当前,严峻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形势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鞠美庭和盛连喜,2008)。
    人类发展正处于越来越不可持续的境地。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对自身发展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完成并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即“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重视当代经济的发展,但强调这种发展的前提是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赵保安等,2007)。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深化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理念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创新的道路和可操作的模式。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在1966年发表的《即将到来的地球宇宙飞船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Boulding,1966)一文中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被公认的循环经济思想的雏形。此后,循环经济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明显缩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环境专家将这种工业化过程缩短的现象称为压缩型工业化(张坤,2004)。这种现象反映了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发生急剧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和生态问题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并易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冯薇,2008)。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沿用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潘岳,2007)。我国资源和环境压力正日益加大。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转型,需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建立生态文明,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型期的重要理论,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性举措;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张凯,2003,2004)。
    在这种背景下,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之后逐渐出现了大量以循环经济命名的研究文献。从2002年开始,循环经济理念迅速上升到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循环经济的重要事件主要包括:2002年10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2003年3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表明循环经济已经由理念上升为党的执政意志(冯薇,2008)。
    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2005年7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该意见明确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并明确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一综合的经济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公报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此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06年3月14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发展循环经济被写入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008年8月29日,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
    2009年1月1日,《促进法》正式施行。《促进法》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促进法》第十二条还指出:“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08)《促进法》为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公报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此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1年3月14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被写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上述关于循环经济的重要事件,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年10月至2004年9月。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在对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进行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升到执政的层面,明确表明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第二阶段是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这一阶段,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主管机构,并进一步明确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这一具体要求,从而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更为明确、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第三阶段是2008年8月至今。这一阶段,通过制定《促进法》,为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十二五”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将步入全面、深入发展的阶段。
    从上述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我国推动循环经济的力度在不断加大、目标在不断明确、任务在逐步落实;同时,通过科学定位、确立主管职能部门、制定法律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一过程中,我国政府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正步入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以及《促进法》中科学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是当前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循环经济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或者说循环经济需要向更大范围扩展。
    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结合我国已有的循环经济实践和当前任务,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实际,深化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提炼具有共性的理论问题,指导循环经济实践,从而将循环经济实践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本书所研究的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经过深入思考而提出的。
    本书的研究入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
    1.1.2研究目的
    国内外的循环经济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不断超越系统边界的过程。循环经济的发展并非仅局限于系统内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更多的还体现在系统边界的输入输出。这是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输入输出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代表了循环经济系统的开放性以及超越系统边界,向更大的系统范围扩展的过程。因此,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是循环经济实质的直观反映,也是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本书基于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任务和形势,从循环经济发展的现象中提炼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从多学科的角度,在理论基础、理论内涵、驱动机制、表征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输入输出问题的理论框架,力图使这一问题得到系统的阐释,并将其应用于对循环经济系统的改善。通过对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
    1.1.3研究意义
    我国循环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而言,循环经济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尤其是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全面、深入的发展阶段,需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构建。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中涵盖了循环经济系统、区域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驱动机制、循环经济系统边界、循环经济系统改善等内容,从而构建起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理论框架,这对完善循环经济理论,具有理论意义。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是从循环经济实践中提炼出的共性问题,反映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循环经济实践的深入以及实现较大规模,与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密切相关。同时,基于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可以为循环经济系统改善提供思路和方法。因此,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当前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1.2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在国际社会,循环经济仍然主要体现为一种理念。1990年,英国的两位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DavidPearce)和凯利?特纳(KerryTurner)在其《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一词。他们认为,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建立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管理规则,并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总体而言,“循环经济”一词,并未在国际研究领域及政府报告中被广泛采用,较多被采用的是工业(产业)生态(industrialecology,IE)的概念。
    198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罗伯特?福罗什(Robert Frosch)和尼古拉斯?加洛布劳斯(NicolasGallopoulos)在《科学美国人》刊物上发表了《制造业的战略》一文,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工业生态学领域的开创性论述。在这篇文章中,他们认为(Frosch and Gallopoulos,1989):“各个制造工艺摄入原材料并产生要销售的产品加上要处置的废物的传统工业活动模式,应当转变成一种更加一体化的模式:一个工业生态系统。在这样一种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消耗是优化的,而且一种过程的排出物,无论是石油炼制过程的废催化剂、发电过程的飞灰和底灰还是消费产品的废塑料容器,都用作另一种过程的原材料。”
    这一概念提出之后,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Ehrenfeld and Gertler,1997;Ayresand Ayres,1996;GraedelandAllenby,1995;Tibbs,1992)。工业生态学通过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寻找灵感,为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双赢,提供了创新的思想。目前,工业生态已经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被称为是关于“可持续”的科学(Allenby,1999)。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业生态学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实践和研究领域都得到扩展,从工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因此,“industrialecology”
    一词也被译为产业生态。目前,该研究领域正在向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开展工业生态学的理论构建(theorybuilding),是目前国际工业生态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Korhonen,2005)。
    总体看来,国外以“循环经济”专门命名的研究十分有限。与国际工业生态相比,我国的循环经济更具有宏观性和战略意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并愈发显现出统领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大力推动,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这也受到了国际工业生态领域学者的关注。笔者在论文发表的过程中,经过与国际匿名审稿人的交流发现,他们十分关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政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真正意义的循环经济研究,开始于1998年。这一年,循环经济理念由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引入我国。之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循环经济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和推动循环经济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纵观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可以主要分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原则、理论基础、定量分析与评价、基于不同学科视角的循环经济研究和运行机制5个方面。
    1.2.1.1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原则
    (1)循环经济的定义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定义。笔者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领域中关于循环经济定义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检索和梳理,发现目前具有代表性并被较多采用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8种:1)诸大建(1998)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2)曲格平(2000)提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3)周宏春(2002)提出: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4)吴季松(2003)提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2.2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理论基础
2.1 哲学基础
2.2 生态学基础
2.2.1 生态系统
2.2.2 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2.2.3 生态系统的边界
2.3 经济学基础
2.4 系统学基础
2.4.1 系统的定义
2.4.2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2.4.3 系统边界
2.4.4 系统的开放性
2.5 热力学基础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分析
3.1 循环经济系统
3.1.1 循环经济的系统特征
3.1.2 循环经济系统的定义
3.2 循环经济系统类型划分
3.2.1 一般性循环经济系统划分
3.2.2 具体性循环经济系统划分
3.3 区域循环经济与区域循环经济系统
3.3.1 区域循环经济
3.3.2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
3.4 循环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问题
3.4.1 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
3.4.2 循环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问题
3.4.3 循环经济系统输入输出案例
3.5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要素分类
3.5.1 资源
3.5.2 劳动力
3.5.3 资本
3.5.4 科技
3.5.5 信息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循环经济系统输入输出的驱动机制
4.1 自然驱动
4.1.1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
4.1.2 重要生态功能区
4.1.3 自然驱动机制
4.1.4 青海省循环经济系统生态功能的自然驱动案例
4.2 市场驱动
4.2.1 经济全球化
4.2.2 规模经济
4.3 政府驱动
4.3.1 制度同构理论的基本理论
4.3.2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强制同构机制
4.3.3 政府驱动的循环经济输入输出案例
4.4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驱动目标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循环经济系统的边界与输入输出
5.1 系统边界与循环经济系统的边界
5.1.1 系统边界
5.1.2 循环经济系统的边界
5.2 循环经济系统边界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5.3 循环经济系统边界及输入输出的影响因素
5.3.1 制度因素
5.3.2 技术因素
5.3.3 心理因素
5.4 基于界壳论的循环经济系统边界开放度
5.4.1 界壳论的基本理论
5.4.2 循环经济系统边界开放度模型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输入输出问题的循环经济系统改善
6.1 循环经济系统运行中的“锁定”问题
6.2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与循环经济系统改善
6.3 改善循环经济系统的三层面方法
6.3.1 阶段一:开展区域培训和调研
6.3.2 阶段二: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单个企业层面)
6.3.3 阶段三: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企业间层面、区域层面)
6.4 三层面方法的实施条件
6.4.1 发挥政府的作用
6.4.2 多方共同开展工作
6.4.3 建立协调机构
6.5 三层面方法的实施效果和面临的挑战
6.5.1 实施效果
6.5.2 面临的挑战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案例分析
7.1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概况
7.2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超越行业边界案例分析
7.2.1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的行业边界
7.2.2 超越行业边界
7.2.3 超越行业边界后建立的共生关系及效益
7.2.4 讨论
7.3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水循环改善案例分析
7.3.1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水循环概况
7.3.2 三层面水循环方法的构建
7.3.3 讨论
7.3.4 效果和经验
7.3.5 展望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