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北京中关村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401201
  • 作      者:
    柯小卫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柯小卫,1957年9月生,汉族,文化学者。现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作品:长篇人物传记《陈鹤琴传》,文化丛书《当代北京餐饮史话》、《当代北京剧场影院史话》,纪实文学《我的父亲柯在铄》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北京史话丛书:当代北京中关村史话》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中关村地名的来历,有一种说法,现在中关村所在位置在数百年前曾经是永定河故道,周围是一片自然沼泽地带,被当地人称为“中湾”。从明代起,一些太监们看中了这里的风水,陆续购买“义地”,作为自己身后的居所。到清代时,中关村附近形成太监墓葬群。许多从“皇宫”获准“退休”的老太监出宫后无依无靠,聚集在这一带为有钱的大太监守墓、烧香祈福。当时的人们称太监为“中官”,故有“中官儿”地名。另有一种说法,清朝雍正时期在京城的兵营之一蓝旗营设立东、西、南、北、中五关,其中中关为中枢所在地,控制通向其他四个关隘的交通要冲,后来中关的军事作用不再,逐渐形成农田与自然村落,人称“中关屯”,后来又称“中关村”。此外,还有如钟关、中关、中官儿、中官屯等多种称谓。康乾嘉时代,皇家在京城西郊造园不止,畅春园、清漪园、圆明园等,最多时曾多达90多处,绵延20余里,蔚为壮观。自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清漪园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浩劫,圆明园只剩残垣废墟,清漪园后重建为颐和园。据《海淀地名典故》考证,宣统年间《京西图》上标为“中关”地名。1912年《西郊图》标为“中湾”地名;过去从西直门外一直到颐和园、玉泉山、八大处等统称为“西郊”,其间的海甸镇地处京城通往西山要道,自清朝中期以后,逐渐热闹起来,商铺兴盛,可谓“一尺道路五两银”。海甸附近的许多地名与水相关,如大坑沿、大泥潭、小泥潭、长河、巴沟、长春桥、北下关等,因而被后人称为“海淀”。距此不远的皇庄(现称黄庄)、陈府(现称成府)、蓝旗营、保福寺等都曾是领略过宫廷官韵的地方。当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的皇家龙凤车辇从城里前往圆明园和清漪园(颐和园前身),都要途经海甸与中关村一带的“御道”。有人考证,区别于其他地方用黄土铺成的“通衢驰道”,专供皇家仪仗使用的“御道”是一条由人工铺设的石板路。
    民国初年(1912年)时,从大钟寺与海甸镇之间,大部分是农田和稀疏的村落,人们走夜路时需提着灯笼。从西直门出城到西山、颐和园要走很长的路,人们进出一趟城很辛苦,可以乘驴车,后来通了公共汽车,不论对于前往西山、颐和园的游客,还是往来清华、燕京校园的师生都方便了很多。现代作家梁实秋记述:
    出西直门走上一条漫长的马路,沿途有几处步兵统领衙门的“堆子”,清道夫一铲一铲的在道上洒黄土,一勺一勺的在道上泼清水,路的两旁是铺石的路专给套马的大敞车走的。最不能忘的是路边的官柳,是真正的垂杨柳,好几丈高的丫杈古木,在春天一片鹅黄,真是柳眼挑金,更动人的时节是在秋后,柳丝飘拂在人的脸上,一阵阵蝉噪,夕阳古道,情景幽艳。我初上这条大道,离开温暖的家,走向一个新的环境,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旧北平的地图上,保福寺所在18保,划归北平市“郊六区”管辖。有一份资料显示,1949年前,中关村只是一个自然村,70户,276口人,以经营农业为主,坟地占土地面积约30%。北平和平解放后,保甲制被废除,18保改称保福寺村。1952年海淀区建制成立,保福寺村改称保福寺乡。如今的中关村就是在当年保福寺乡所辖区域不断扩大、发展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将清华以南、海淀以东、京绥路以西地段数千亩土地划为中国科学院作为建院基地。有人说,当初中国科学院之所以选择中关村,其中考虑的理由有三:一是这里位于“燕大东南,清华以南”,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学府在教学资源和人才等方面资源;二是北京市有关方面将西北区域规划为高等院校集中的文教区;三是这一带大多为农田,人口不多,建设施工较容易。据1953年迁入中关村的老人们回忆,当时这里就叫中关村。
    有资料显示,至1959年7月,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宿舍区居住户为1971户、7572人。由于办理迁转户口和办理粮油关系、结婚登记等手续要到相距较远的大钟寺,十分不便,科学院向海淀区提出在中关村设立办事处、派出所。海淀区经过研究,决定先设立居民工作站,全称为“东升人民公社中关村工作站”,后将蓝旗营、三才堂两村计666户、2802人划人中关村,属东升乡大众四大队管辖;同时成立了派出所。1961年中关村街道正式成立。从此,中关村有了“出牛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大本营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中国科学院许多研究所陆续迁入,中关村地名广为人知,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地”。一大批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汇集在中关村周围。“文革”结束后,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为中关村的发展再次掀起高潮。

一、中关村地名的来历
二、新中国的科学城
三、科学城的记忆

第二章 科技人员“下海”
 “文革”结束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关村的创新型企业破土而出,中关村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以“两通”“两海”、王选为代表的企业和个人开始走入了大众视野。政府和主管单位同时也为中关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引导和支持。

一、中关村第一人
一、“两海”“两通”
三、中科院“一院两制”
四、当代毕异一王选
五、1984,中关村拐点
六、海淀区第四次党代会
七、四海市场与颐宾楼
八、对“电子一条街”的调查

第三章 “联想”之路
“联想”从一个成立时连办公室都没有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依靠“三产”,逐渐走上了发展之路。在柳传志的带领之下,“联想”走出了中关村,成为全国著名的大企业,并在成功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成为国际化扩张的企业集团。

一、由“三产”起步
二、“倪柳之争”
三、经营之道
四、“联想”新生代
五、困境中的转身
六、“蛇吞象”引发争议

第四章 中关村的企业家
中关村发展与科技企业家的成长密不可分。用友的王文京、WPS的求伯君,瑞星杀毒、江民软件、爱国者、新东方等,为中关村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气象。中关村在科技界和商业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用友神话
二、风靡一时的WPS
三、反病毒软件
四、“爱国者”的故事
五、新东方
六、为什么选择中关村
七、泰山会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
第六章 中关村科技园区
第七章 中关村经济圈
第八章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尾篇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