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传统的土地类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发展到土地质量研究。
土地类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是20世纪50-80年代国内外土地资源研究的重点领域,尽管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还在持续,理论、方法及应用仍在深化和加强,但近年来土地评价研究领域的最显著进展表现在对土地质量的研究上。从已有成果来看,不仅对土地质量的理论进行了许多探讨,还建立了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尤以世界银行、FAO、UNDP、UNEP等国际组织倡议、推动而发展起来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模式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最有影响。我国开展土地质量评价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与外国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还没有形成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但PSR模式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已产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2)土地分等定级研究从城镇土地发展到对农用地的分等定级研究。
发达国家的土地分等定级研究历史较为悠久,目前城镇土地和农地的分等、定级和估价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城镇土地估价和有偿出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方法和技术仍逐步研究和完善中。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土地分等定级研究已从城镇土地发展到了农用地,近年来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与技术标准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应用于全国各省(市、区)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实践中,为农用地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3)单项土地适宜性评价从农用地转向建设用地评价。
20世纪50至90年代进行的单项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针对特定农作物的适宜性评价,如橡胶宜林地评价、柑橘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等。近年来,为了破解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国家将对缓坡山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于是,基于建设用地“上山”战略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广泛重视。目前,一些省区逐渐开始了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试点研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