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漫说中华孝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0085543
  • 作      者:
    张云风著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漫说中华孝文化》内容介绍:中国孝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是一株根深干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孝文化则是大树上的一片绿叶。这片绿叶从树根、树干、树枝吸取营养,春风化雨,婆娑绰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展开
作者简介
    张云风,江苏射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行政和编审工作.酷爱中国文学与历史。近二十年来.在台湾和大陆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秦宫花后——赵姣娥》、《汉宫枭后——吕娥姁》、《汉宫艳后——卫子夫》、《晋宫妖后——贾南风》、《汉武大帝》、《唐明皇》;专著《中国帝王事略》、《中国宰相事略》、《中国将帅事略》、《中国后妃事略》、《中国宦官事略》、《中国外戚事略》、《中国帝王轶事》、《帝王儿女大观》、《中国著名山水诗评注辞典》、《历代名人与西安》、《辉煌热土话西安》、《俗语趣话》;历史故事集《二十四孝》、《诸子百家故事大观》(部分);以上共六百余万字。另于各地报刊发表文史小品八百多篇.共一百余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漫说中华孝文化》以孝论篇(漫说历代学者、名人关于孝的理论)、孝行篇(主要根据正史,漫说历代孝子二百人左右)、孝俗篇(漫说至今仍在民间沿用的各种孝的风俗习惯)、孝文篇(从文学角度,漫说历代孝文十余篇)四部分,漫说中国孝文化。
展开
精彩书摘
    夏朝和商朝,以血缘关系为凝聚力的宗族式家族的势力很大,神鬼宗族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天子祈求最高权力世代相传,宗族族长祈求本族永远繁衍昌盛,因此十分看重祭祀天地神灵、亡故的父母与祖先,力图通过祭祀,把希望(祈求)变成现实。这一风气、习俗一直延续到西周。西周时的孝,主要表现为“享孝”与“追孝”,孝的对象多是神灵和亡故之人,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周公姬旦制定了西周的各项典章礼乐制度。孔子(孔丘)称赞周公之孝,不是说他怎样孝养父母,而是说:“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孝经·圣治章》)唐朝魏徵也说:“周公人孝,备物于宗祀。圣人没教,夫岂徒哉!”(《明堂议》)“享孝”与“追孝”,可从出土的西周文物铭文上得到印证。如簋器《井南伯簋》铭:“井南白(伯)乍季涉好尊簋,其迈(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日用享考(孝)。”鼎器《颂鼎》铭:“用乍朕皇考(父)吊(叔)皇母始(姒)宝尊鼎,用追孝。”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叙事年代范围包括西周和春秋时期,其“雅”、“颂”部分,很多是祭祀时演唱的歌曲。《周颂·闵予小子》:“于乎皇孝,永世克孝。”《周颂·载见》:“率见昭孝、以孝以享。”诗中的孝,均为“享孝”与“追孝”。
    西周时,作为伦理、道德的孝亦已普遍存在。《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El至德,以为道本;二日敏德,以为行本;三日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日孝行,以亲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尚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诗经》中出现了“孝子”、“孝友”的词语。《大雅·既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赐)尔类(善)。”《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需要注意的是,“孝子”一词的原本含义,也是与祭祀有关的。《礼记》:“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亡故后,儿女哀痛,哭得死去活来,称“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减轻,进行祭祀,哀子才称“孝子”。春秋时,“孝子”的含义发生变化,通称孝敬父母的儿子(含孝女孝妇)。“孝友”一词的“孝”指孝敬父母,“友”指尊敬兄长。孝友后来一作“孝悌”。“悌”除了尊敬兄长外,还指友爱兄弟姐妹,包括友爱朋友。
    西周为巩固奴隶制统治。尤重礼法。“礼”的核心是“亲亲”、“尊尊”,而“亲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伦理、道德之孝。春秋时,东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族式家族趋于解体,人们对神鬼的敬畏感有所淡化,导致孝的对象明显收缩,伦理、道德之孝日益压过祭祀之孝,成为孝观念的主流。《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国语·周语》:“孝,文(外表之美)之本也。”《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日孝。”到了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孔子深切感受到伦理、道德之孝,在人际关系及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故而把它当做仁的根基。围绕孝,孔子和弟子曾参(一称曾子)进行过一次谈话。谈话被记录、整理成书,便是《孝经》。《孝经》的问世是个标志,标志着孝道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特有的孝文化的诞生。
    ……
展开
目录
孝论篇
1 孝的本义、内涵与外延
"孝"字字形
孝义的演变
孝,善事父母者
"泛孝论"
2 孝--至德要道
至德要道
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道教、佛教之孝
3 孝悌之至。无所不通
4 孝的阶段与层面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5 孝道标准
天子之孝
诸侯之孝
卿大夫之孝
士之孝
庶人之孝
五孝
6 孝子事亲尽孝要点
爱亲
敬亲
养亲
娱亲
思亲
谏亲
忧亲
哀亲
祭亲
承志耀亲
尊老敬长
7 孝与仁
8 孝与忠
9 明王以孝治天下
10 罪莫大于不孝
商朝始有不孝罪
秦、汉时的不孝罪
十恶
《唐律》中的不孝罪
"七出"中的"不孝"罪
"不孝"罪辨析
11 《孝经》大观
12 孝道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孝行篇
1 先秦
周文王寝门视膳
周公大忠大孝
考叔携鹦谏孝
孔子立身行道
乐正子春伤足优色
伍子胥弃义雪耻
聂政惜身奉母
秦王从谏迎母
2 秦汉
汉高祖建邑孝父
淳于缇萦上书救父
周亚夫孝父招祸
汉武帝首祭桥陵
司马迁承志著书
金日碑移孝事君
苟巨伯危难孝友
刘旷失子孝亲
汉明帝睹物怀亲
薛包诚信孝养
韩俞挨杖悟孝
杜孝投鱼孝母
赵咨迎盗乞济
夏侯悖拔矢啖睛
3 魏晋南北朝
顾悌设案读信
李密陈情尽孝
潘岳辞官奉母
羊枯自掘祖坟
盛彦孝子孝福
庾衮守丧自杖
王绥试守孝子
郭原平为佣孝亲
潘综以死救父
陈遗纯孝之报
余齐民奔丧殒命
孙法宗刺血沥骨
吴赵氏卖身养亲
阮孝绪寻参疗母
吉翂击鼓救父
殷不害哀寻母尸
长孙虑请代父死
吴悉达哭墓地陷
张元礼拜祈福
4 隋唐五代
薛溶扶柩归葬
王颁焚骨饮水
魏木兰代父从军
张志宽母病心痛
刘君良休妻睦家
王君操杀凶报仇
狄仁杰望云思亲
崔沔庐前受吊
唐玄宗注经弘孝
高力士富贵寻母
裴敬彝背医治母
陆南金兄弟争死
崔衍谨奉继母
孟郊远游念母
李兴割股孝父
陈饶奴孝友童子
张士岩求鱼吮痈
刘师真刻木供像
颜衍弃官孝亲
5 宋辽金元
宋太祖孝遵母训
寇准弃玩励志
范仲淹立身归宗
欧阳修美文祭亲
包拯孝亲爱子
司马光毁瘠如礼
郭琮孝母获敬
李玭服丧筑坟
申积中双姓纯孝
耶律浚孝亲屈死
岳飞舍孝报国
蔡定投河尽孝
陆游顺母遗恨
张菊花跪父留母
赵质隐居孝亲
赵一德为奴孝亲
陈韶孙随父流放
羊仁孝笃赎亲
訾汝道辞金施善
黄贽合葬父母
高必达孝感父归
钱瑛夫妻救亲
6 明清
姚伯华担尸葬亲
郑濂家风孝门
危贞昉代父服刑
周琬孝父救父
麴祥归国孝亲
杨成章合钱寻亲
谢用孝养二母
王原梦感寻父
赵重华万里寻亲
黄玺风雨寻兄
崔鉴谏父孝母
刘兰跪婆劝孝
李景濂击媒护母
缪十毅奉天寻母
康熙帝扶辇选米
雷显宗摩掌暖父
薛文兄弟娱母
李悯行乞食秕
周士晋弃子孝母
王尚毅凿山造佛
李应麟负屈孝亲
吴老汉四子争孝
任四葬父杀虎
李三残疾孝母
卯观成不婚赎母
张乞人孝母拒银
沈仁业跨国寻母
武训孝母兴学
7 懑愚昧、迷信、荒诞孝行

孝俗篇
1日常生活孝俗
名讳
冬温夏清,昏定晨省
色顺辞逊
出告反面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丑夷不争
奉汤药
放生
拜高堂
祝寿
认祖归宗
继嗣
2尊老孝俗
敬老令
长者异席
千叟宴
3制度孝俗
举孝廉
旌表孝子
丁忧
忠孝带
谥号之"孝"
帝王庙号之"孝"
帝王陵寝之"孝"
4丧事孝俗
死的称谓
停殡
丧服
披麻戴孝
饭含
冥钱
焚香
长明灯
招魂
守灵
吊唁
哭丧
三日而食
小殓大殓
出殡
丧杖
明器
奔丧
做七
超度
墓碑
守丧
小祥大祥
除丧
灵位
祖坟
祈福
祭祖
扫墓

孝文篇
1 诗经魏风陟岵
2 诗经小雅蓼莪
3 怀亲赋
4 陈情表
5 游子吟
6 劝孝篇
7 泷冈阡表
8 读《孝经》题后
9 戏彩娱亲
10 祭黄帝文
11 祭妹文
12 劝孝俗歌
附录
《孝经》及现代汉语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高级官员)章第四
士(普通官吏)章第五
庶人(民众)章第六
三才(天地人)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坛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