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37752
  • 作      者:
    萧放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萧放,男,1960年生,湖北黄冈英山人,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化史、岁时节日民俗等。曾任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副会长、民族学与人类学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亚细亚民俗学会理事、《先秦两汉学术》(台湾)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文化史、岁时节日民俗等。先后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代表著作:《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2004,2006年由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出版韩文版)。《中国民俗史》(副主编,明清卷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春节》(北京三联书店,2009)。近年参加国家节假日政策调研工作,为中宣部精神文明办、民政部提出了建议与咨询报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曾获湖北省电化教学二等奖(1 993),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参与.1 999),中国文联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01),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2003),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1 0)等多项学术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传统节日是中国人认知天地人生的重要表达与生动实践,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民族精神特性。传统节日是维系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生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传统节日犹如一江春水,它的流向与民族文化的生命未来息息相关。
展开
精彩书摘
    (六)中秋节
    家国同庆、人月双圆、丰年庆贺、四海归心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秋节”、“八月节”。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又因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
    传统中秋节俗之一,祭月与拜月,庆祝丰收。月神祭拜是民间中秋的主要节俗,同时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中秋主要节俗之二,亲友之间分享、馈送“团圆饼”,团聚家人。月饼是中秋节令食品。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人们通过月饼等节日礼物的相互馈赠,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传统中秋习俗还有祈婚嫁子嗣、经济结算等节俗。
    中秋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节俗丰富。贴近人民生活的本性。体现人与自然协调的理念。是全球华人共享的传统大节,是创造与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周期复现的形式,强化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同时中秋还是东亚多数国家共享的节日,中秋节日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天上月圆圆。地上人团圆,天文与人文、天象与人间生活景象相映相融,体现天人和谐的文化精神。
展开
目录
绪论中国人的时间观

第一章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价值与功能
一、中国七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源开掘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以当代中国节日为例
四、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
五、节日传统与社会和谐
六、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七、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由中秋节说起

第二章 传统节日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一、春节庆祝习俗与岁时仪式
二、春节祭祀民俗
三、春节文化内涵的演变
四、春节"四大传统"与春节文化建设
五、元宵灯会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元宵灯会
六、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
七、清明节俗与中国人的家族情怀
八、浴佛节俗源流
九、端午节俗的重建与当代意义
十、七夕节俗的演变与复兴
十一、中秋节的历史流变及当代意义
十二、重阳节俗的历史文化意蕴
十三、传统岁时与当代节日的关联--以北京岁时节日为例
十四、传统农业岁时仪式--以江汉稻作区为例
十五、18-19世纪中韩"岁时记"及岁时民俗比较

第三章 民俗信仰、礼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一、中国传统风俗观
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信仰
三、东岳庙与城市社会信仰空间的构建--以北京东岳庙为例
四、城隍庙与城隍神信仰
五、传统社会平民礼俗的文化特征
六、从成年礼的传承变异看传统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示范意义
七、明清家族共同体组织民俗
八、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与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

第四章 传统节日的田野考察与学术访谈
一、关于传统节日的田野调查
二、关于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访谈
附录一1983-2003年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
一、岁时节日论著刊印发表概述
二、岁时节日民俗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三、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的几点思考
附录二节日全志与民俗地图
--读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