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是孩子智慧发展的源泉,也是促进潜能发展的原动力,是将来孩子走向卓越的基础。创造力可以使“死”的知识变成有用的,也可以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尽管智力受先天的影响较大,而创造力却可借后天的训练加以激发。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有过这样的阐述:“人们日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其自身的。”学会创造,已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
有创造性的人对各种问题都有着高度的敏感性,这种人往往很自信、有自主能力;争强好胜,感情外在;智力兴趣广泛,特别表现在乐于去对付各种形式的困难和挑战。
说到创造力,有的家长或许感到新奇、神秘,似乎创造力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创造力就潜藏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1954年,创造学家E.格林提出了形成创造力的十大因素:(1)知识;(2)自学能力;(3)好奇心;(4)观察力;(5)记忆力;(6)理智;(7)怀疑心;(8)想象力;(9)热情;(10)忍耐力。而这些因素是很容易在孩子身上发现的,至少孩子们都有过好奇心、想象力,关键是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将这些能力综合成一种能力。
从理论上说,想象力可激发出儿童身上隐藏着的巨大的创造潜能。然而由于成人认识的偏颇和教育的失误,这种潜能往往被封闭在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好学生”的“光环”之中,而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