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五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29045
  • 作      者:
    徐世虹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5辑)》内容包括:王杖木简再考、《甘露二年御史书》校读、《二年律令》新研、读秦汉简牍再论赎刑、读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札记十六则、《唐律疏议笺解》辨正、
    《名公书判清明集》的无名书判--研究方法的探讨、宋令演变考(上)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如上所述,编者是有意让读者知道作者的资讯,即使是零碎的资讯,那么第一和第二个可能性就可以大部分排除了,即使发生(见下),数量不会太多,至少不会多至每4.2个书判就有一个是无名的那样大。所以,只剩下第三个可能性,即121个无名书判里,“大部分”都不是无名,而是作者被省略了,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宋本户婚门争业类的第一案《吴盟诉吴锡卖田》下面写着“西堂后同”(今从中华点校本4:100作“范西堂,后同”,它不见于现存的明刻本,应属上文所说,是编者的不小心,仅此一次,见附件1),而接下来十九个案件都没有作者,①这跟今天的学术著作有相同之处,尤其在参考或引用书目里,同一作者有多种著作时,往往只在第一种著作挂上作者,接下来的都节省了。
    既有如此直接的证据,似乎可以结案了。但是,读者仍可提出种种质疑,就附件一来看:第一,“后同”假如是指后面的书判都属于同一作者,这些书判都不应有名,但宋本《吴盟诉吴锡卖田》署名“西堂后同”,之后是十九个无名书判,而接着的《漕司送下互争田产》又署名“西堂”,②明本《探阄立嗣》(7:205)署名吴恕斋,之后是两个无名书判,但接着的《不可以一人而为两家之后别行选立》又署名吴恕斋,这不是有点奇怪,理论上《漕司送下》和《不可以》两案都不必再挂上范西堂和吴恕斋才是。同样,宋明两本均有的《亲邻之法》(9:308)署名胡石壁,之后是两个无名案,接着的《典买田业合照当来交易或见钱或钱会中半收赎》又署胡石壁。同类情况可见附件一,不一一列举。第二,“后同”只出现一次,而无名书判共出现55次,在“后同”之前共出现18次,为何“后同”没有在无名书判第一和二次出现时便用上?第一次是在卷一页1至9,三书之最后两书无名(现有者是中华书局所加),第二次是在卷一页16至18,三判之最后两判亦无名。更难明的,是“后同”在无名书判第三次出现且数目颇多之时也没有用上,即卷一页18至24,共十四判,最后十三判无名。第三,有些地方可用“后同”而不用,例如宋明两本均有的卷五,页135至141的五判一一挂上翁浩堂,页152至155的三判一一挂上人境,又卷六页164至168的四判亦一一挂上吴恕斋,相同的情况不少,可见附件一。一言以蔽之,依今天的学术规范,无论是宋本或明本,都犯了“体例不一”的罪名。究竟“后同”能否适用于其他无名书判出现的场合?我们该用什么研究方法?
    ……
展开
目录
秦汉法律研究百年(一)——以辑佚考证为特征的清末民国时期的汉律研究
王杖木简再考
《甘露二年御史书》校读
《二年律令》新研
读秦汉简牍再论赎刑
读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札记十六则
《唐律疏议笺解》辨正
《名公书判清明集》的无名书判——研究方法的探讨
宋令演变考(上)
《天圣令》与唐宋法典研究
元代行政诉讼与审判文书——以《元典章》附钞案牍“都省通例”为材料
明代人法律知识的接受途径及实效
《皇朝经世文编》“刑政”门中的法律文献
清代合同类型的初步研究——基于徽州合同文书的实证分析
《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资料的缺失与存疑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的“刻石纪法”——以清季民初碑刻史料为例
“多元的法律史文献:研究与整合”学术研讨会纪要
“东亚的简牍与社会——东亚简牍学探讨”学术
研讨会纪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