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是通胀,真相是滞胀
2011年新年伊始,国内市场重演2008年的民工返乡潮。但你别误会了,返乡潮不是指春节前的回乡探亲,而是指探亲后不再返厂、返岗。因而,返乡潮其实是留乡潮。你只见骑着机车长途跋涉回乡的队伍浩浩荡荡,但没见他们又成群结队地骑回来吧?你也许不知道,许多农民工原本是因为不再返回,才携带机车回乡的。
总之,你只看到“民工南北荒,企业东西抢”,没想到这是企业成本高企,盈利空间缩减,不得不减人减产吧?你只看到年初出口环比下降,进口环比增长,贸易顺差大降。你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是国内市场正在丧失低成本优势,增长动力下降,通胀已转入了滞胀?
通胀早就来了,作为消费者的你节衣缩食,是因为你明白“吃饭穿衣要量家当”。但作为投资者的你,该怎样量入为出地理财?你知道理财全靠你能看懂市场、看透市场。你已经看出来了,通胀不是刚来,隐性通胀已经持续了6年。去年开始发力的高通胀,似乎是强弩之末,只是市场的表象。那真相是什么?其实,你知道真相可能是滞胀,只不过大家话到嘴边全都不说。为什么不说?是怕当人见人厌的乌鸦嘴?还是怕捅破了窗户纸后泄了人气?
市场低迷,失业上升,物价上涨,就叫做滞胀。但超强扩张、超高增长的国内市场仍有巨大惯性,虽然开始了下滑,开始了衰退,但仍有增长。
又增长、又衰退,原本是两个分道扬镳的相反走向,现在却同时并存于市场。这种又增长、又衰退的自相矛盾,与其叫做滞胀,不如叫做“增长性衰退”(克里格曼语)。因而,要论当前市场的难以捉摸、复杂棘手,说我们遭遇了滞胀,不如说我们遭遇了“增长型衰退”更准确、更形象。
什么叫“增长性衰退”?增长性衰退的表象是高增长的惯性还在,反复出现的衰退还没有那么明显,没有出现连续的负增长。那增长性衰退的实质呢?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对增长性衰退的解读最为权威。他对增长性衰退的解读是:“一个经济体仍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产能的扩张,于是,闲置的产能和失业者越来越多。”增长性衰退的根源,克鲁格曼认为是“经济的需求面失灵”,即“私人消费不足以充分利用可用的生产能力。”
一听此论,你就会豁然有悟:这不就是当下的国内市场吗?难以为继的人为扩张与过高增长留下的后遗症,就是“增长性衰退”——产能过剩,是过度投资、过度出口遗留下的开工不足、产能闲置。政府投资与国企的垄断扩张替代了民间投资,挤压了民间消费。巨额赤字透支与信贷洪水之后,面临的仍是需求下降、就业下降。
需求下降,不是需求欲望下降,而是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下降。购买力下降,源于持续的通胀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持续下降。就业下降,不是就业愿望下降,而是增长下降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源于政府赋敛与政府开支的双双扩张之下,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的双双下降。
房价大跌你会破产吗?
虽然通胀出笼如猛虎下山,但与资产虚估后的贬值速度相比,货币的贬值速度仍旧缓慢,譬如人民币的贬值以10 年、20 年或30 年计为时段。国内上一轮通胀/ 通缩周期内,房产贬值的速度快过货币。从1992-1994 年国内通胀期的房地产狂潮过后,到2001 年通缩结束前,在不足6 年的时间里,各地的房价曾经下跌了超过一半。
因此,我坚信,这一轮狂潮后房价会跌,资产虚估只能靠资产贬值来纠正。但有人却坚信房价还会涨,资产可以永远虚估下去。例如有人说:“从长期看,房价还要涨,该买房的就不要等了。”还有人说:“未来20 年,房价上涨的压力很大。”
长期看,房价到底是涨还是跌?你不妨听听周立波怎么讲:“我可以毫不负责任地说,房价在10 年到15 年后,肯定必跌!为什么?这与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1978 年,
全国有864 张独生子女证。现在,32 年以后,全国的独生子女达到了1.4 亿,这已经不仅仅是现象,独生子女是世界上的全新物种。爷爷奶奶有一天要走,一套房;外公外婆有一天要走,两套房;爸爸妈妈有一天会走,三套房。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孩,也是三套房,一共六套房,两个人再按揭一套房…… 十几年后,你会看到满街手里有六七套房子的中年夫妻,但是他们付不起水电费,所以就要将房子抛售,于是房价就必然会跌。”
但预期“地价不倒、房价不败”的人太多了,大家一心赚钱,不愿退出游戏。不愿离场,是因为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在赌博,而不是在投资。更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在火中取栗、险中求财。拿房价押宝的,大多是被房价弄昏了脑子的“醉虾”。但其实,小房子涨价涨成了黄金屋,完全出乎你我当初的预料,原本不是大家已有的预期。像白日梦一般,变魔术一般,一套越住越旧的小房子,没几年竟然变成了市价超过百万的金娃娃,实在是个令人不信也得信的泡沫奇迹。
揭开价格的谎言,守住价值的底线
把国外、国内两个市场对比一下,你无法否认,国内市场是个充斥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市场。从香港跨进深圳仅需一步,但一步就跌进了黑出租、的士拒载与价格欺诈的旋涡。罗湖口岸的这些牛皮癣成了顽症,30年来难以治愈。
罗湖商业城开业20多年了,商铺一直通行报个天价、还个地价的交易方式。为什么国内市场习惯于超出市值虚报市价,而西方市场习惯于如实报价?常陪老外在国内购物的人,慨叹老外砍价心狠,花钱手紧。其实,那是人家习惯于“一分货一分价”,不习惯国内的价格欺诈。为什么市场盛行价格欺诈,能懵一个算一个?因为贪婪、侥幸的营商作风战胜了诚实、守信。
滞胀来了,市价有涨有跌、忽上忽下,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不靠金本位只靠政府信用的人民币币值外升内贬,也失去了失衡,像个没有锚链的海轮。张五常深知人民币是无锚货币,他曾发表过一通宏论。他说:“人民币不以真金白银、外币、期货为本位。中国青年的知识增长一日千里,令人刮目相看。只要大力开放,让中国青年在国际上竞争,人民币就可以以中国青年为本位,不需要外汇储备支持。”
市价是货币的名义购买力,市值才是其真实购买力。因而,市价本应是市值的忠实镜像,货币也应当是实体经济的忠实镜像。通俗地说,就是你长得到底有多么高大,镜子里的你也应该有多么高大。货币膨胀后,市价也扭曲了。当下大为失常的各类市价,就像经过了哈哈镜的扭曲,也是索罗斯所说的“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
扭曲的市价误导了无数不辨真伪的投机客。“什么是不辨是非的人?他通晓世间万物的价格,但对其价值却一无所知。”(王尔德语)那些节衣缩食甚至倾家荡产去追涨高房价的人,就是只认市价不辨市值的人。以为虚估的房价可以永远虚估下去,以为真实的市值永远不会纠正市价。
当然了,如果只是个消费者或投机者,你蛮可以只通晓万物的市价。唯独要提升自己当个投资者,就必须拨乱反正,拨开市价,找出市值。市价成了风筝也罢,币值变得无锚也罢,都无法撼动真实财富的坚实市值。
按值计价是永恒的市场法则。虽然市价总是离谱,但这种钟摆式的波动正表明市值在纠正市价。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市值在校准市价。消费者与经营者的较量,也是市值在校准市价。
所以,按值计价,说到底,是按当事人的自由交易权来计价。讨价还价的背后,是当事人的权利在较量。国内当下市价偏离市值过大,皆因垄断者剥夺了消费者的权利,强迫交易取代了自愿交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