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活在广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102389
  • 作      者:
    陈扬著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茨威格曾说,“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昨天与前天之间的一切桥梁都已拆毁”。广州也遭遇相同的境地,陈扬常在“早茶”专栏里分享光阴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为许多老广州人搭建了重返昨日的桥梁,而许多新广州人则把它当作融人这座城市、探知本土文化的触角。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扬,广州人。广州本土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其作风以言辞犀利、形象亲民、热爱广州而著称,深受广州市民欢迎,被誉为“平民言论领袖”。2009年7月至今,在《南方都市报》主持“早茶”专栏。
展开
内容介绍
    《活在广州》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相媲美,细致入微地写出广州人生活的艺术。
    读这本《活在广州》,就像漫步在广州的老街老巷,一次次唤起绵长的回忆,一次次触摸这座城市温热的血脉。用心来读《活在广州》就会发现:爱生活,才会更加爱广州。
展开
精彩书评
    “在这里读懂一个人的心,他的名字叫陈扬。他说过,心在,路在,人在。只要人在,就能够记录和见证一切。”
    ——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前凤凰卫视资深时事评论员 杨锦麟
    
    “在这里,读懂广州。”
    ——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 庄慎之
    
    “粤海饮茶一盅两件房事家事,白云晚望千瓦万户民生民权。”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教授 李公明
    
    “读陈扬这本书,就像漫步在广州的老街老巷,一次次唤起绵长的回忆,一次次触摸这座城市温热的血脉。历史不光是宏大叙事,更多是由陈扬笔下那些生活的细节构成的,充满着草根的气息,让人备感亲切,备感温暖。”
    ——广东本土作家 叶曙明
    
    “《活在广州》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相媲美,细致入微地写出广州人生活的艺术。用心来读《活在广州》就会发现:爱生活,才会更加爱广州。”
    ——本书责任编辑、博士 刘志一
展开
精彩书摘
    寻找离你最近的广州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管是微博还是同城媒体,都不约而同纷纷开始打捞广州的历史。无论是照片还是文章,关注点都不再是唐宋元明清,而是民国以来了,虚无缥缈的西关小姐东山少爷也在这一轮的关注热潮中踪迹难觅,取而代之的是民国以来的建筑人文、广州的市井图像,甚至有媒体还挖出民国时期广州的生活成本,结论是彼时的广州房价便宜,打电话贵。对广州历史关注的眼光已经开始收拢,这是个好现象。由远而近,由传说而实证,不再为商业利益和政绩而穿凿附会,只是为了认识一个真实的广州,只是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我们从哪里来。
    当传统成为了商场和官场的时尚,我们真的有必要去反思这传统和那传统本质上的区别。城市当然是越老越荣耀,哪怕只是比别的城市年长一岁。但是在言必称两千多年的历史的同时,又毫不吝惜地拆掉100年前的建筑,这城市荣耀的逻辑何在?
    说实在话,不管是南越王那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剑,还是北京路厚玻璃下那一层层朝代不同的马路,这些只有专家才看得懂,老百姓再热情,看的也只是热闹。对于现实的广州而言,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才是从依稀可辨到硕果仅存的。而从教育角度看,民国史一直比较苍白。现在,无论是民间还是媒体,都开始有意无意地发掘民国以来的广州历史,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好事情。当年我们在书本上得知陈济棠是大军阀,下乡时又听老贫农说“陈济棠时代是广东最好的时代”,当时真是大吃一惊。几十年过去了,定惊的药还没有出来。只能够说无法真诚地面对历史的城市是没有一个确切的未来的。
    20世纪40年代末,广州的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从工业大道的崛起,到两县一郊的变迁,从城中村的兴亡到天河新区的成长,更不要说当年火车站附近的由乱而治,番禺的鱼米之乡变身如今的华南板块……超过半个世纪的广州当代史,只有零星萧索的记叙,没有系统的梳理记载。很多东西天生天养,风不留痕,昨天的广州曾是什么模样?昨天的广州对今天的广州意味着什么?统统早已无从考究。连五六十年的历史都搞不定的城市,有何资格奢谈两千多年的历史?
    有句名言说,历史是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人干吗闲着没事干去打扮小姑娘呢?也许小姑娘养眼,也许小姑娘可以揽客,总之打扮小姑娘是要花成本的,没有回报的事情谁也不会干。广州这座老城也给打扮了好多年了,现在人们终于觉醒要自己去寻找这座老城过去的一切,前提是真实的一切。这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这是这座城市的一次文化觉醒。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也必定会被夹带私货,这个也属正常。食住上,商人的惯用伎俩而已。
    有一个很怪的惯例:无论是一个破碗还是一座建筑,清朝以前的东东才叫历史,民国以后的就什么也不是了。从现在开始倒推百年的这一段只能叫过去,不能叫历史。过去不值钱,历史才值钱。历史要保护,过去则要摔就摔要拆就拆。历史要研究,拿着放大镜刨故纸堆,过去则由它去吧。哈哈,什么逻辑?大家都懂的。
    倘若真的爱广州,倘若真的想要认识一个真实的广州,不妨从寻找离自己最近的历史开始吧。包括时间的最近和空间的最近。
    2011年3月22日
    翻风先买衫
    冷空气来了,以前广州人一般不说冷空气,而说翻风,意思大概是起风了。现在人都有文化了,于是都不说翻风说冷空气了。这也是媒体用语改变市民口语的一个例子。对于生活在一个全年无冬的城市里的广州人来说,翻风意味着天气转冷了,于是也就意味着要买新衣服了。因此广州城里有一大批人是靠天吃饭的,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服装店老板和做服装生意的人。对于很多人来说,翻的不是风而是金子。据说有的小店老板翻几次风就挣够一年的费用了。
    广州人就这德行,不翻风衣服不换季人不买新衣。一旦翻风,以前也叫寒潮南下,大大小小的服装店马上红火起来,人头攒动,然后就是满大街的人穿着新褛满脸喜气地挤来挤去了。还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香港人刚刚可以回来广州探亲,如果年节又适逢翻风,太空褛是必选的手信。香港亲戚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行李,家中老老少少一人一件太空褛,那份温暖,那份喜庆,到现在还仿佛就在昨天。
    听说在北方的一些高寒地区,人们在夏天就要开始准备一家老少过冬的衣服,毛衣毛裤,棉衣棉裤棉鞋。也听说过北方有些地方有的人,一年的辛苦积蓄只是为了买件皮大衣过冬。这些传说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总之在我这个广州长大的人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冷空气来了才买衣服的广州习惯至少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是广州常年无冬,哪怕赶不上买那件新衣,翻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顶多就是穿上去年的那件就是。二是广州商业发达,御寒衣物无非时装,要买随时都有,不用担心买不到。其实这都是表面的事实。在广州这个没有气候意义上的冬天的城市,它的市民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是远离残酷的四季。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养成了广州人淡定的生活态度。广州人中少见那种一惊一乍的角色,什么事情都是杀到埋身先算,到时才见招拆招。因此广州的生存法则从来不是什么高瞻远瞩文韬武略,只是执生而已。
    当然广州人这种也许是由岭南气候赋予的杀到埋身先算的淡定、唔翻风唔买衫的习性、见招拆招的执生生存法则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经不起老谋深算的算计。广州人做生意精则精,但是精彩的大手笔不多,令人叫绝的辉煌更少。哪怕有什么大事情要做而且做成了总难脱一种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味道,其实这也是广州人让一些奸雄看不起的原因。被人看不起是一件比较郁闷的事情,但是除却郁闷九分,总有一分道理。
    不过说回冷空气不来不买御寒衣我还是举手举脚赞同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广州人家,衣柜里缺的都不是御寒的衣服,而只是最新的那一件。找个理由买新衣,翻风就是。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衣见如故
寻找离你最近的广州
翻风先买衫
T恤波鞋牛仔裤
牛仔裤:从不共戴天到笑泯恩仇
拖鞋与波鞋
过年,开始就是高潮
年初一,拜拜神
年初二,返外家
年初三,趁春光
年初四,接财神
年初五,贺关公
年初六,备耕了
年初七,过生日
年初八,撒五谷

第二章 食在广州
何渭“食在广州”
广州人喝茶这事儿
水滚茶靓
细数广州的“虎头猪肚豹尾”
食以鸡为先
粥论
碟头饭,住家饭
祝幸运楼幸运
广味返寻

第三章 且住为家
不尽珠江
花城花语
广州:有榕乃大
广州人家的客厅
现实如山,怀旧似梦
奢侈的返乡下
爱在深秋
歌颂太阳歌颂春天
广州人还会种花吗
家教与生性
“杠床”之乐
镜架,为城变而生
广州:水火相容
广州的客家与本地
TV时代
第四章 各行其是
从环市东开始阅读广州
东西广州
不了解越秀,就不了解广州
恩宁路,广州的领带
单车岁月
怀想广州的钢铁乌蝇
三轮车不属于今天
南风窗
街角,你看不到的风情
陋巷
庙会杂谈
第五章 戏有益
何不虫二
现实的广州人
广州人音响发烧史
循着老歌的路标,寻着记忆的味道
手抽与背囊
圣诞拜神记
爆棚OUT了
BP岁月
鱼啊鱼
雀而不鸟
这不是浮云
给广州一点颜色
千牌一面
学着爱
编后记 搭一座桥梁,通向旧时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