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顶乌纱帽,是官员死了之后才能戴的,叫作“赠官”。赠官往往比活着时的官职要大一些,像包令仪的赠官是“刑部侍郎”,就比他活着时做过的行尚书虞部员外郎要高两级。之所以要给死去的官员赠送一个大一点儿的官职,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这个官员在世时干工作干得好,使朝廷觉得,如果不让他死后再升一级,就对不起他的一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某人生前也许不是官,或者工作做得并不怎么样,但是他的儿子或者孙子很争气,在他死后做了大官,连带着已经死去的父祖也跟着沾光——被朝廷追赠一个官职。包令仪可能是后一种情况,也就是说,他之所以被迫赠为刑部侍郎,主要是因为他的儿子包拯后来做了大官。
宋朝官衔非常繁杂,除了咱们在前面说过的散官、寄禄官、职事官、勋官、赠官,还有祠禄官、贴职、爵位、食邑、检校、赐、功臣等等,今人需要花很大力气仔细琢磨,才能从一个官员的一大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官衔中判定他属于什么品级、负责什么工作以及享受什么待遇。待会儿探讨包公薪水和福利的时候,我们就会碰到这个问题。
家属和家境 包令仪的爱人不姓周,姓张,所以她不是传说中的周氏,而是张氏。
包令仪和张氏倒真的生了三个儿子,但大儿子和二儿子不叫包山、包海(戏曲故事给兄弟取名往往是这样成套,或者金银铜铁占全,或者江河湖海全占),而叫包莹、包颖(这两个名字比较文雅,一看就是文化人起的)。包莹、包颖还没等成家,就都死了,所以包公也不可能会有一个不靠谱的二嫂和一个靠谱的大嫂。
宋朝初年,因为财政紧张,官员俸禄较为微薄,还经常发给半俸,或者虽发全俸,但是一半给钱,另一半折成粮食或布匹等实物工资,折成实物的时候,又不按市场价格,而是给实物作价很高,譬如市场上两块钱一斤米,朝廷却按五块钱一斤折算,本来该发一千块钱,结果只发二百斤米,官员扛着这二百斤米到市场上去卖,只能换来四百块钱。总而言之,朝廷因为缺钱,不得不采取种种手段让官员吃点儿暗亏。
但是到了宋真宗时期,国库就比较充裕了,各级官员不仅能拿到全俸,还能在工资之外得到很多实物补贴和奖金福利,使得一个中低级官员的俸禄就能顶十几户普通百姓的收入。
从包令仪的退休时间判断,他做官的时间主要在宋真宗即位以后,当时是五品官,俸禄是不会低的。有他的薪水作支撑,包公少年时想必也不会遇到多少经济上的困难。换言之,包公一家即使过得不是很优裕,也绝对谈不上会有多么拮据。
当然,这只是推想,如果有新的史料出现,能证明包公的家境其实很差,我会立马推翻现在的观点。
十年宅男 在戏曲故事中,包公参加科举考试很顺利,最后中了状元。
这个自然也不能当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