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秦皇驰道遗迹,仅存约一公里,位于井陉古关白石岭关隘口。这是秦皇驰道北方干线中最险最窄的路段。《史记》中称:“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列阵。”指的就是这一段。
我是从关隘东侧新修的简易便道走上坡去的。路旁站着几尊元代石雕人像,浑朴敦厚模样。看样子是从别处移来的,想必原来在某处守墓站岗,一站就是几百年,从未擅离岗位一步。如今也来这里赶时髦,竟敢离开旧主人,前来为游人们当仪仗。看得出他们脸上也隐隐洋溢出一丝含蓄的笑意,连他们也在为时代的进步而高兴。但这几尊元代石像的存在,同秦皇驰道毫不相干。
顺坡往上走,见路旁有座“白马告状庙”,一间简陋的小屋,里面站着一匹泥塑白马。倒是这座小庙,最先给了我一些关于这条古道昔时繁忙景象的确切信息。井陉关为古时“燕晋通衢”,关险路窄,商贾往来,十分繁忙。繁忙到什么程度呢?这里聚集了一群靠帮人推车上坡谋生的人。相传有位商贩赶车载物途经此关,由于车轻马壮,无需帮推,不想多花那几个钱。但这群古时的推车汉们却有些死皮赖脸,车主不叫推,就在后面暗使伎俩,叫他拉不上去。那商贩一时性急,用刀子往马腚上猛扎几下,白马剧痛之下猛冲上坡,倒地而死。不久,那几位恶作剧的推车人相继死去,死时都学马叫。说是白马到阴间去告了一状,让那几人造孽报应,来生也变驴作马,受人驱使。剔除这则民间传说的迷信成分,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这条关隘古道的陡险和繁忙。
再往上坡走,来到一座古驿站。三间石砌小屋,正中门楣上方,有石刻“立鄙守路”四字。经考,此驿站建于清嘉庆辛未年(1811年),有清道光年间陕甘总督那彦撰写的《平定州东路修治石道碑》碑文佐证。路旁崖壁上另镶有清雍正十三年间(1735年)的修路碑刻一块。诸多实物史料都足以证明,这条秦皇驰道自开辟以来,两干余年间始终作为一条交通干线,一直沿用至清。自秦以降的历朝历代,只是对它不断作些修缮维护而已。修路碑刻众多,又足见此处古代交通之繁忙。驿站建立至今一百八十余年,与秦皇驰道相比,它的资历实在太浅了一点。但由于战争频繁,世道变迁,据说连这样的驿站全国也仅存两处;另一处在苏州横塘,为砖木结构。这两处古驿站,均被研究古代交通邮政史的学者视为至宝,倍加珍惜。过去我一直认为,驿站,是古代信使交接邮件的中转站而已。但这座驿站门楣上那“立鄙守路”四字应作何解?查阅古驿史学者许锡良先生文章得知,它语出《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栽树成行,标明道路,途中置馆舍,接待过往信使和官员,这是周朝就已制定的交通法规。如此说来,这是一处古代邮政所兼官方招待所。鄙,是离国都很远的地方,古时称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鄙,距国(都)五百里”,这当然只是个大概数。鄙从“邑”,即有人居住的偏远小地方。在远离大城市的交通要道旁,设站接待信使和来往官员,这便是“立鄙守路”的意思了。秦始皇在修筑驰道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