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清泉解读英雄项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47704
  • 作      者:
    李清泉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2011年最具人气的主讲人李清泉以《英雄项羽》PK王力群《大风歌》。百家讲坛4月中旬开始播出。
  军事天才的凄美爱情,英雄末路的悲怆选择。一场刀光剑影的政治较量、一段英雄美人的爱情传奇、一个盖世英雄的千古悲剧。本作品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文风通俗、见解独到,展现一个独特、有人格魅力的英雄项羽。
  深入解读项羽为何成霸而不能成帝,无敌的英雄因何只为复仇而不要江山?读史明智,项羽的人生告诉我们自由向上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理想决定成败,李清泉教授以史为鉴,从理想、用人、团队等方面为我们献上了一堂经典的成功必修课。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清泉:
  博士,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百家讲坛当红主讲人。
  毕业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军事科学院,获战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国家行政学院。
  先后在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安部等单位任职。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于军事战略、战略文化、传统文化、公共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作品有:《美国军事力量写真》、《台湾军事力量实说》《21世纪战争走向》等。
  2011年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英雄项羽》系列节目。
  其台风是百家讲坛众多主讲人中屈指可数的一位。
  语言风趣幽默,演讲酣畅流利,通俗活泼,对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展开
内容介绍
  他以匹夫之躯在乱世中揭竿而起,勇往直前,破敌百万,一举灭秦。
  他襟怀坦荡,铮铮铁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千年传诵的艺术典型。
  他斩秦皇,封天下,武功盖世,成就一代霸王。
  然而,他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巨大的失败更令人扼腕叹息。
  项羽为什么失败呢?
  本书以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项羽》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仔细的整理和补充。全书以项羽为什么失败为中心议题,以广大读者关心的一个个历史疑案为线索,抽丝剥茧,全面分析,大家揭开重重历史谜团,并且得出结论:理想决定成败。
  本书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具备三个优势:专家的功力、通俗的文风以及独到的见解。本书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剖析,注重对事件原因的溯源,以人物解读故事,以故事还原历史,让人感知历史的深刻、真实、厚重与沧桑。
展开
精彩书摘
  立 志 图 秦
  他二十六岁创造了破釜沉舟的战争神话,以四万兵力击败了三十万最强大的秦军,为秦帝国的灭亡敲响了最后的丧钟;他二十七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达到事业的巅峰。那么项羽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他的理想又是什么?理想对他的成功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对于项羽的一生,至今人们仍然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照耀古今的英雄,有人批评他有勇无谋、妇人之仁。然而,不管怎样评价项羽,项羽曾经拥有的辉煌是照耀古今的:
  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项羽功不可没,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群雄逐鹿的乱世,年轻的项羽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西楚霸王。
  追本溯源,人们对项羽最初的印象,都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让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看看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项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同时破解项羽走向事业巅峰的秘诀。
  我们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一个词语,叫做"盖棺定论"。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生命结束的时候,人们才能对他的一生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但是,两千多年前,著名历史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一个人已经盖棺多年了,司马迁却迟迟不能给他定论。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当时,有一种习惯看法:胜者王侯败者贼。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项羽就不可能进入英雄的行列。就人生的结局而言,项羽败得很惨,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这还不算,据史书记载,追杀他的汉将为了在刘邦面前邀功请赏,将项羽的尸体残忍地分裂为几块,其惨状可想而知。
  然而,面对项羽波澜壮阔的一生,司马迁可谓是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他觉得,项羽在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历程中表现出来了顶天立地的气势、一往无前的精神,在灭掉强秦过程中取得了辉煌业绩,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应该名垂青史,都应该算是一个大英雄,至少也是个悲剧性的英雄。
  于是,司马迁打破常规,开创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新理念:不以成败论英雄。也就是说,对一个人的评价,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不仅要看眼前,还要看长远;不仅要看物质的,还要看精神的。
  确定了这样一个标准之后,司马迁用两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项羽的崇敬之情。
  一是给了项羽一个很高的礼遇。
  我们中国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方面,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要留名青史。对这一点,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说得最清楚、最直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就是说,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一介草民;不管你是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最终都会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是自然的法则,谁也无法违背。你说你靠权力,靠金钱,向天再借五百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生命中最大的公平。
  既然如此,人生奋斗的意义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和名,通过后人的记忆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和价值。
  这种理念,或者说这种人生价值的追求对我们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约束作用。也就是说,人要做好事、要做善事,要在身后留一个好的名声,不要让后人戳着自己的脊梁骨骂,让自己的子孙都抬不起头来,跟着挨骂。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详细地记录了项羽的一生,让项羽留名青史,更重要的是,他用的是"本纪"的形式。要知道,"本纪"里记录的都是三皇五帝和秦皇汉武这样的历代帝王。项羽并没有登上过帝王之位,司马迁这么安排项羽,足以说明,项羽的人生有他独特的魅力,有他独特的历史功绩。
  二是给了项羽一个高度的评价。
  面对项羽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司马迁在《史记》中发出了如下感慨: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意思是说,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大背景下,项羽崛起于民间,无论自身的背景还是实力,与其他诸侯相比都不算太突出,可以说是力量小、基础弱。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却在各路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三年内就把强大的秦朝推翻了。这还不算,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将秦始皇刚刚统一的天下又分封为十八个诸侯国,并获得了天下的实际控制权,自封为西楚霸王。
  秦朝是那么容易被推翻的吗?自秦孝公以来,经过六代秦王的辛勤耕耘,再加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大秦帝国才得以建立。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苦心经营,梦想建立一种万世基业。为此,一方面,他加强军事工程建设,正所谓: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也就是说,秦始皇以直上云霄的华山为标准建设自己的城墙,以汹涌澎湃的黄河为标准建护城河,这是何等的气魄。
  另一方面,他严加防控,我称之为"点面结合"。正所谓: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朝用精良的战将、强劲的弓弩守住了天下重要的关隘,让信任的群臣、精选的士卒遍布天下,这种布防是何等严密。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二十多岁的项家小伙子,却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让秦始皇梦想中的万世基业在弹指一挥间便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因此,司马迁说,项羽虽然没有善终,但是,像项羽这样拥有如此胆识和战斗力的人,近古以来,或者说是从夏商周以来,还真没有见过。在司马迁看来,项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史官,面对刘邦的后代,他身受刑狱之灾,还能对刘邦的死敌项羽发出由衷的赞叹,可见项羽实非等闲之辈。项羽被后人誉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中,最为勇猛的将领。那么项羽究竟是依靠什么,在群雄逐鹿的秦末走向人生的辉煌呢?
  与此同时,司马迁也在思考,项羽为什么会有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为什么他在短短的三年内便推翻了强大的大秦王朝?为什么他的身上有那样强大的战斗力和爆发力?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给出了两种解释,并且很有意思。
  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所以成功,之所以那么与众不同,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项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相貌特征;二是项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一是项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相貌特征。
  从外表上看,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按现在的话说,有一米九高的个子,力气很大,远远超过一般人,能举起巨鼎。
  鼎在古代是礼器,一般放在诸侯和商王的宗庙之中,大多数为青铜打造,个头很大,重量很重,需要很多人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才能搬得动。但是,项羽却一个人就能够搬动,并且能够举起,可见力量之大。
  为了纪念霸王这种超人的力量,后世武学中有个招式,就叫做"霸王举鼎"。但是,项羽自己却认为,用举鼎来形容他还远远不够,他用了一个更加夸张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力大无穷。项羽在《垓下歌》中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意思是说,我不仅能够举鼎,并且能够拔山。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确实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了无限的自信,这也表现了他威猛无比的特点。在《水浒传》中,我们知道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但是,如果拿"鲁智深拔柳"与"项羽拔山举鼎"的气势相比,还差着大大的一截,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不一样的,身高力大的人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也不算稀奇。但是,司马迁还提到了项羽的另外一个体貌特征,着实让后人惊诧不已,那是什么特征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项羽是重瞳子,这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相貌特征了。
  什么是重瞳子?就是看上去,每只眼睛有两个瞳孔。正常人一只眼睛只有一个瞳孔。关于重瞳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重瞳子就是天生长有两个瞳孔,这种人虽然很少,但也是正常人,没有毛病;另外一种认为,重瞳子是一种病,医学上称之为重瞳症,就是瞳孔上下边连在一起,看上去像一个平躺的阿拉伯数字"8",或者说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带壳的双仁花生。
  不管怎么解释,一个人有两个瞳孔是非常吓人的,一瞪眼让人不寒而栗。这种奇怪的生理特征究竟给项羽的命运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司马迁没有深入分析,但他确实有两处记载,反映了项羽这种出奇的相貌所带来的威慑力。
  一处是在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和刘邦难分胜负,处于相持阶段。刘邦背后有关中之地,沃野千里,再加上有一个治国理政的高手,就是后来大汉王朝的第一任丞相萧何,可谓是不愁吃、不愁喝、不愁兵、不愁将,悠闲自得。
  而项羽这边却有点吃不住,就想与刘邦来一场速决战。刘邦一眼就看明白项羽的意图,所以,高挂免战牌,坚壁不出。项羽天天派手下大将到刘邦的营前骂阵,而且是越骂声越大,越骂越难听。
  恰巧,刘邦手下有一个神射手,百发百中,名叫楼烦。楼烦就对刘邦说,大王你别生气,他们再来挑战,我出战迎敌,一定在三个回合之内射杀敌将。
  刘邦说,那你就试试吧,不过可千万不要恋战。这位楼烦不愧是神射手,出战必胜,频频得手,接连射杀了项羽手下的几名大将。于是,项羽军中产生了一种恐惧气氛,大家都不愿意再去挑战。
  这可把项羽气坏了,于是,他亲自披挂上阵迎战楼烦。楼烦故伎重演,箭搭在弓上准备射杀项羽。就在这个时候,项羽突然发威,"瞋目叱之"。眼睛一瞪,大声断喝。结果,这位神射手楼烦,手也哆嗦了,胳膊也软了,吓得像丢了魂似的掉头就跑,一口气跑到营盘里,再也不敢出来。一般人的眼睛,再怎么瞪,都瞪不出这种威力来。
  另外一处记载是项羽兵败垓下,被汉军追杀,逃到东城的时候。东城在今天安徽蚌埠东南方向,项羽被汉军追上。当时,项羽还剩下二十八位将士,而汉军的追兵有一千多人。项羽就带着这二十八人杀向汉军,准备突围。
  当时,汉军有一将,史称赤泉侯,这位赤泉侯是位骑将,也很骁勇,否则也不敢追杀项羽。当赤泉侯追到项羽背后,眼看快追上时,项羽突然回头,又是一个"瞋目而叱之。"结果,这位赤泉侯人也吓傻了,马也吓惊了,一口气就狂奔出十几里路。
  由此看见,项羽的这个重瞳子,威力确实非同一般,在关键时刻真能把对手震住,吓得敌将魂不附体,狼狈逃窜。当然,司马迁的记载或许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不管怎样,项羽这种独特的生理特征确实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其实,不管史书上还是文艺作品中,在冷兵器时代有两类战将最突出:一类我称之为悍将。这类人物的突出特点是身高力大,比较威猛,项羽是代表人物之一。另外,我们熟悉的关羽,"卧蚕眉、丹凤眼",眼睛平常都是眯着的,一旦睁开,就要杀人。还有张飞和夏侯惇,也都是典型的悍将。
  另一类我称之为儒将。这类战将武功也很高,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长得英俊漂亮,像白面书生。在打扮上,往往是银装银甲素罗袍,手使银枪,胯下也往往是白龙驹。岳飞、赵云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是,这两类战将是两个极端,大多数战将既没有这么彪悍,也没有那么漂亮,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也正是因为项羽的外在特征如此突出,所以司马迁才认为项羽的体貌特征影响了项羽的命运。
  二是项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在今天,有一种理念: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他对事物的判断,也会影响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这些判断和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关于项羽的性格,司马迁用了一个字概括:就是"暴"。这里的"暴",我觉得有暴躁的意思,就是说项羽的脾气很暴躁。但是,"暴"字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了项羽的果敢、勇猛、有爆发力和势不可挡。
  关于项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司马迁是这样解释的:"羽非苗之后裔邪,何兴之暴也!"如果说项羽不是苗人的后裔,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爆发力和战斗力呢?那就是说,司马迁认为项羽应该是苗人的后裔,具有苗人血统。
  苗人是什么人?在古代,苗人又被称作三苗,传说是蚩尤的后代。
  蚩尤我们都比较熟悉,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南方部落的首领。而黄帝是北方部落的首领。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就是发生在蚩尤与黄帝之间。经过多次恶战,黄帝打败了蚩尤,实现了南北两大部落的融合。
  虽然蚩尤最终败给了黄帝,但是,他在作战的过程中,勇猛无比,黄帝几次差一点抵挡不住。后来,黄帝尊蚩尤为"兵主",通俗地说,就是战争之神,而且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到黄帝军旗上的蚩尤像,都不战而降。这足以说明蚩尤的威慑力和战斗力。
  三苗人作为蚩尤的一支,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大概认为项羽身上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和战斗精神,与传说中的三苗人的特征极为相似。再加上当时楚国所在区域,也是古代三苗人主要的活动区域。所以,司马迁认为,项羽的血统中流淌着三苗人的血液。遗憾的是,当时没有DNA技术,司马迁的这个说法也只能是个猜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立志图秦
他二十六岁创造了破釜沉舟的战争神话,以四万兵力击败了三十万最强大的秦军,为秦帝国的灭亡敲响了最后的丧钟;他二十七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达到事业的巅峰。那么项羽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他的理想又是什么?理想对他的成功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第二章 会稽起兵
公元前209年,项羽与叔叔项梁一起,投入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这给年轻的项羽带来了一次实现图秦理想的机会。然而刚刚起步的项羽,因为杀死了起兵盟友,背上了不仁不义不智的历史骂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信念、大勇气、大战略又是如何被他们运用的呢?
第三章 横空出世
丧失叔父,让重情重义的项羽痛不欲生;兵权被夺,让骁勇善战的项羽回天无力;当众受辱,让爱面子的项羽无地自容。那么接连遭受打击的项羽,究竟凭借怎样的人生智慧走出人生的低谷? 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又是如何把握住的呢?
第四章 破釜沉舟
项羽凭借破釜沉舟一举成名,成为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难道项羽以四万军队打败拥有三十万兵力的强秦,只是凭借人们认为的霸王之勇吗?在这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里,项羽是如何运用团队的力量,又是如何把握住事物的薄弱环节呢?
第五章 鸿门风云
鸿门宴,一次刀光剑影的饭局,一个暗藏杀机的代名词;在鸿门宴上,刘邦自投罗网,却又悄悄溜掉;项羽没有杀刘邦,则为后世留下了优柔寡断,目光短浅的话把儿。那么项羽放走刘邦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第六章 裂土封侯
裂土封侯标志着项羽傲视群雄,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但同时也把国家划分得四分五裂,让项羽背上了违背历史潮流的骂名。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让国家重新归于统一呢?他裂土封侯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时候他的人生理想和坐标是否正确呢?
第七章 痛失双杰
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之中,有两位,即张良和韩信,都是来自于项羽的阵营,这一文一武是刘邦统一天下的核心力量,那么当初项羽为什么要放走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呢?在使用人才的关键问题(人才意识、宽广的胸怀、足够的空间、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刘邦和项羽谁又略胜一筹?
第八章  彭城血战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战略,项羽以三万铁甲对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这是一场顾此失彼的两线作战,项羽既要保证夺回彭城,又要严防另外一个诸侯国的趁机包抄。面对诸多矛盾,项羽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面对重重难关,他又是如何最终以少胜多的呢?
第九章  楚河汉界
鸿沟议和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项羽此前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刘邦则一直被项羽追得狼狈不堪,但是弱小的刘邦最终把强大的项羽逼得无所适从,只得握手言和。相持不下是人生最难的一种状态,那么项羽的大好优势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丧失的呢?
第十章 英雄之死
破釜沉舟、鸿门宴、裂土封侯、霸王别姬,这些都是项羽留给后人的精彩表演。在高潮还没有来临时,项羽以他独有的方式,给人一个意想不到的告别演出,这就是自刎乌江。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项羽的谢幕演出呢?现实中遇到困难时,我们是该认同天命还是从自身寻找原因呢?
附录一 项羽本纪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