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民俗
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里,天气寒冷,农事已闲,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庆贺这除旧迎新的日子,所以,春节期间,又是各地民俗活动最集中、最热闹的时候。
我们现在称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古时候这一天却叫“元旦”。古人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欲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之为首。”“元”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汉武帝时,司马迁总结了前人“观象授时”的经验,创造了《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从此,过农历新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把公元1912年1月1日立为民国元年1月1日,把原来的“元旦”改名为“春节”。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改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每到年头岁尾,人们都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祭百神,祭先祖,感谢神灵给人们带来五谷丰收,也祈望来年的好收成。古书上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有年”就是指收成好。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丰年”、“荒年”、“年成”这样的词语。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代,过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俗。
关于过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像个大壁虎,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在一个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中,“年”是个怪兽,它行比风快,声如雷响,见人吃人,见畜伤畜,尤其到了隆冬季节食物缺乏时,“年”就出来骚扰了,害得人们不得安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一年只许它出山一次。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人们就躲在家里不出门,彻夜不睡。随时准备和“年”拼斗,因为谁也不知道“年”什么时候会闯进来。过年就像过关一样,因此把“年”叫做“年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