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日记形式为主的小说。小说记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三年整整一学年中所经历、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其间穿插了他的父母、姐姐写给他的话及老师给学生抄写的每月故事。作者力图在每一篇日记中都充分反央和展示人性的善良和纯洁。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
开学的第一天
星期一,十七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在乡下度过的三个月假期像梦一样过去了。今天早上,妈妈带着我来到这所巴列迪学校即以意大利作家朱塞佩·巴列迪(1719—1789)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译者注,让我进入了小学四年级。我心里想着乡下,不情愿地去了学校。
街上满是走来走去的男孩。两家书店里挤满了父亲和母亲们,他们在买书包、文件夹和作业本,学校前面聚集着许多人,校工和警察非常吃力地疏通着入口处。在靠近大门的地方,我感到自己肩膀被人拍了一下:是我三年级时的一位男老师。他像往常一样神情愉快,一头红发乱蓬蓬的。他对我说:
“这么说我们要永远分开了,恩利科?”
我知道是这么回事,可这话仍然令我感到了难受。
我们艰难地挤了进去。太太们、先生们、普通女人们、工人们、官员们、修女们还有仆人们,所有人都是一只手领着男孩,另一只手拿着升级证书,挤满了接待室和楼梯,嘁嘁喳喳地讲着话,就好像走进了一间戏院。我很高兴又一次看到了一楼的大房间,房间的几扇门分别通向七个教室,这些教室是我三年来差不多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许多老师不停地从那里进进出出。我二年级时的一位女老师在教室门口冲我打招呼,她说:
“恩利科,今年你要到楼上去上课了。我不能再看见你路过了!”说着,她悲伤地注视着我。
校长正被一群女人们包围着,她们很是忧虑,因为她们的儿子没有找到座位。令我惊讶的是,校长的胡子要比上一年更白一些了。我发现,男孩们长高了,也更壮实了。一楼早已分好了班,可一年级也就是最低年级的小孩子们不想进教室去,他们像头犟驴一样地往后退着,不得不把他们强制拖进去。有的孩子从长凳上跑开了,有的孩子一看到他们的父母亲走了,就开始哭起来,他们的父母不得不折回来安慰他们,或是把他们带走,因为老师们已经对他们不抱指望了。
我弟弟被安置在女老师德尔卡迪的班里,我则被分在帕尔博尼老师的班里,从一层上楼就到了。
十点钟的时候,我们都在班里就位了:我们有五十个人,其中只有十五六个是我三年级时的同学,他们当中的德罗西总是得头等奖。
当我想到我在那儿度过了夏天的山林时,学校在我看来就显得非常小而压抑了!我又一次想起了我的三年级老师,他总是那么好,总是冲着我微笑,而且身材又是那么矮小,仿佛我们学生当中的一员。令我伤心的是,我再也见不到他了,见不到他那乱蓬蓬的红头发了。我们现在的老师是位高个子。他没留胡子,他的头发是灰白的,很长,一条笔直的皱纹斜着穿过他的前额。他嗓门儿挺大,他会盯着我们看,盯了一个又一个,就像在阅读我们的想法一样。他从不微笑。我对自己说:“这是我开学的第一天。还有九个月要过。多么繁重的功课,多么频繁的月考,多么烦人哪!”下课后,我很想看到妈妈,跑向她,亲吻她的手!她对我说:
“要有勇气,恩利科!我们会一起学习的。”我心满意足地回到家。可我再也见不到我的老师了,见不到他那亲切、愉快的微笑,学校对我来说不像以前那么美好了。
我们的老师
星期二,十八日
从今天早上起,我也喜欢上我的新老师了。当我们走进去时,他早已经就座了。他去年教过的一些学生时不时地从门口探出头来向他致意,他们甚至走进来,并同他打招呼:
“早上好,老师阁下!”“早上好,帕尔博尼先生!”
有些学生走进来,摸摸他的手,又离开了。很明显,他们喜欢他,很乐意再回到他的班里。他回答道:“早上好!”随即握住了伸向他的手,但他不看任何人。每一次致意时,他的微笑都是严肃的,他眉毛上方的那道皱纹深深的,他的脸转向窗户,注视着对面房子的屋顶。他没有因为这些问候而感到愉快,反而像是在勉强忍受。然后,他严谨地看着我们,看了一个又一个。当他让我们听写时,他走下讲台,在一排排长凳间踱步。当他注意到有个长了小粉刺的男孩满脸涨得通红时,他停止了口授,双手捧起那家伙的脸,审视着它。然后,他问男孩有什么不舒服的,还把他的手放在男孩的额头上,摸摸额头热不热。这时候,他身后的一个男孩从长凳上站起身来,开始玩牵线木偶。老师突然间转过身,男孩踉跄着坐下,一动不动,头低垂着,担心会受到惩罚。老师把一只手放到他头上,对他说:
“别再这样做了。”仅此而已。
然后,他回到他的讲桌旁,念完了听写。当他讲完课后,他安静地朝着我们看了一会儿。然后他用他那大而友善的嗓音,非常、非常缓慢地说道:
“听着,我们要在一起度过一年时间。我想,我们能把这一年过得很好。要学习,还要好好的。我没有家人,你们就是我的家人。去年我还有母亲,可她去世了。我成了一个人。我在整个世界上没有亲人,可我有你们。除了你们,我不钟爱任何人,也没有任何别的念头:你们必须成为我的儿子。我希望你们好,你们也必须喜欢我。我不希望迫不得已去惩罚谁。要向我表明,你们是用心的孩子,我们的学校会成为一个家庭,你们将会是我的安慰和我的骄傲。我不要求你们对我承诺什么。我相信,你们早就在心里回答了‘好的’,我谢谢你们。”
就在这时候,校工走进来,宣布放学了。我们大家尽量安静地离开了座位。那个刚才从凳子上站起来过的男孩走到老师那儿,用颤抖的声音对他说:
“原谅我,老师。”
老师亲吻了他的额头,说道:“去吧,我的儿子。”
前言
作者序: 心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后记
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