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办——东西方之间的业务中间人
外语流利的中国中间人,所谓买办,在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为欧洲和北美贸易公司的日常业务提供支持。直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前,只有为数很少一部分中国办事人员,即所谓的公行(cohong),得到当时清朝皇帝许可,在广东广州与外国人做牛意。广州得益十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外贸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1685年,康熙皇帝就下旨准许此地开埠经商。广州足欧洲轮船进入中国的理想地点。19世纪下半叶,广州让位于上海。西方商人青眯上海足因为它在欧洲和美国的管辖范围之内。此外,上海也为经由扬子江进八中国内陆提供了方便。
公行得到皇帝的许可与外国通商,积累了相当的财富。随着中国被迫解除贸易限制,更多的中国港口向外商开放,对中国中间人的需求在增加,他们协助外商处理业务并熟知货币和度量衡。西方商人猛然间发现冒出一堆想要跟他们做生意的中国商人,然而对他们的信用却一无所知,而且也几乎无法沟通。因此,外商如果想要接触中国的客户和业务伙伴,必须得找一个中间人。买办制度就此应运而生。一言以蔽之,经济和社会条件再加上文化障碍,使得两方商人必须雇佣一位买办才能在中国顺利做生意。“买办”一词来自葡萄牙语“comprador”,意为“买方”。中文译为“买办”颇为贴切。这一称谓来自葡萄牙在中国的管治地区澳门,随后成为西方人和中国人在本地贸易中对中间商的统称。。
买办的功能可谓多种多样。他不仅是翻译和中间人,还为与中国商人进行的所有购买仃为和销售合同接洽事项提供担保,根据商品的不同,分不同的等级提交保证金。如果业务有闪失,买办也要承受损失。因此,他需要在外商公司提交一笔保证金。所以,买办不仅要有良好的经理资质和语言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本钱,同时还要负责介绍和雇佣包括从会计到佣人的职员,他要担保他们的可靠性,通常这些人都跟他有亲戚关系。这些人将薪水的一部分上缴给买办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买办的兴盛与中国整个商人阶层的兴盛相辅相成,他们的声誉随着财富的增加也在上升。
买办体制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始终繁荣,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之后十年中这一体制逐渐式微,“此前外商的主要业务领域是跟商人做生意,但后来跟官府及工业企业的业务开始增长,而买办在这一领域却很少能有良好的关系网。”。买办体制衰落的原因有很多,国内的国际的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国商人积累了更多的在华经验,中国话越说越流利:德国人在语言学习上尤其好胜。此外,一战也加速了这一体制的衰落,因为战时进口和投资都明显减少。。
存仍以农耕为主的中国社会,买办担当了重要的企业家角色,很多成功的企业创建人曾经或者同时也是买办。不过,批评的声音很快就出现:“买办在中国商界普遍享有极高的声誉,迄今为止对公司来说不可或缺。经常有人提出,公司应该尝试没有买办也要存中国生存,鼓励自己的销售人员认真学好中文,抛开买办的中介直接与中国商人做生意,这样就能避免昂贵的买办机制,尤其避免在业务来往中被自己的买办欺骗的可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