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委曲求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汉英翻译史论1807-185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424932
  • 作      者:
    邓联健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1807年至1850年间新教传教士所译中国图书与文献之统计,将17名传教士所译的80余种文献分类为儒家典籍、官府文献和民间俗文三大类别,系统分析了传教士翻译在翻译动机、文本选择、操作方式、策略选择以及传播途径等方面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并列举个案对传教士翻译进行具体入微的研究,揭示了传教士在传教逆境中借由翻译,委曲实现传教目标的史实,以及这场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委曲求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汉英翻译史论(1807—1850)》:
  (3)道德、人权:中国人道德堕落,漠视生命,妇女地位低下。 
  (4)教育:中国尚未形成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极不合适。 
  (5)对外态度:无知、自大、排外、政府外强中干。 
  郭实腊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中国观具有典型性。鲁珍唏(2008)认为郭实腊是一位令人着迷而充满矛盾的人,他既自负又缺乏自信;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却又支持鸦片贸易;不满于当局却又在香港当局担任公职达十年之久;他是一位虔诚的新教福音主义者,却又在鸦片战争中充当马前卒。郭氏的自相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为存那个时代“我族中心”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充满自信地向全世界各个地区扩张。鲁珍唏认为,与其说郭实腊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一个例外,不如说他是这批传教士的一个极端的典型。 
  鲁珍唏这种“传教士的矛盾性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之说,指出了西方殖民扩张态度对传教士中国观的巨大影响。“不管传教士本人对中国持什么态度,由于传教本身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进入中国的,从一开始就与政治纠缠在一起”(陶飞亚等,2004:18)。由于同一时期的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打开中国大门”这一目标的一致性,一些早期传教士为了能在中国立足而不得不为本国政府服务,如马礼逊先在东印度公司任职,之后又担任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W.J.Napier)的秘书兼翻译。在鸦片战争和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中,传教士通常都作为翻译等为列强服务。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郭实腊是英国军队的翻译官。1841年9、10月英军占领定海、宁波等地,他以此身份“管理当地华人事务”达7个月之久。《南京条约》订立之后,郭实腊留定海任商务专员。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学术史的回顾
1.1 英美相关研究
1.1.1 书目集纂
1.1.2 在华传教史及文化交流史著作
1.1.3 传教士传记
1.2 中国大陆及港台相关研究
1.2.1 新教传教史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1.2.2 翻译史研究
1.2.3 传教士翻译专论

第2章 传教士中国观与英译动机
2.1 传教士中国观
2.1.1 西方中国观的演变
2.1.2 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
2.2 传教士译者及其英译动机
2.2.1 译介中国的新教传教士
2.2.2 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之动机

第3章 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
3.1 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介评
3.1.1 卫三畏《中国研究著作目录》
3.1.2 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新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
3.1.3 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
3.1.4 考狄《中国书目》
3.2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总览
3.3 英译选本倾向
3.3.1 对揭示阴暗面作品的青睐
3.3.2 对文学作品的回避

第4章 翻译过程与策略选择
4.1 语言与文化准备的不足
4.2 翻译过程中的缺乏合作
4.2.1 “中外合作翻译”模式的断层
4.2.2 传教士译者的“各自为战”
4.3 “异化”的翻译策略
4.4 “归化”的解读策略

第5章 译作传播: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5.1 《中国丛报》简介
5.2 《中国丛报》的译介内容
5.2.1 经典文献译介
5.2.2 时文翻译与摘译
5.3 《印中搜闻》等报刊对传教士译作的刊载
5.4 英美报刊对传教士译作的反响

第6章 译儒典,摧根基:儒家典籍英译析论
6.1 翻译动机
6.2 儒经英译个案:柯大卫“四书”英译
6.2.1 柯大卫英译“四书”的用心
6.2.2 柯大卫对孟子及《孟子》的认识与态度
6.2.3 《孟子》柯译本基本面貌
6.3 从柯译“四书”中的“点评”看传教士之“译儒攻儒”
6.3.1 柯大卫眼中的儒圣与儒学
6.3.2 译者“点评”对中国文化的攻击

第7章 译官文,悉时政:官府文件英译析论
7.1 翻译动机
7.2 文本选择与副文本运用
7.2.1 文本选本
7.2.2 评论性副文本对中国的全面指摘
7.3 官府文献英译个案析论:米怜译《圣谕广训》
7.3.1 “呈现整套皇家思想”的《圣谕广训》
7.3.2 米怜《圣谕广训》译本

第8章 译俗文,知民间:通俗作品英译析论
8.1 传教士对中国民间通俗作品的偏爱
8.2 英译民间作品概述
8.2.1 成册译作
8.2.2 单篇文献英译
8.2.3 字典和教材中的民间素材英译
8.3 译诗不似诗:卫三畏英译《春园采茶诗三十首》析论
8.3.1 李亦清《春园采茶诗三十首》
8.3.2 卫三畏英译《春园采茶诗三十首》

第9章 传讹之译:传教士英译《檄谕英吉利国王书》史实钩沉
9.1 林则徐《檄谕英吉利国王书》
9.2 林则徐《檄谕英吉利国王书》早期译本
9.2.1 官方译本
9.2.2 传教士译本
9.3 底本之错:《檄谕英吉利国王书》“假捏”本
9.4 传教士英译假捏本与“两次照会”讹说

第10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译者简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