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曲求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汉英翻译史论(1807—1850)》:
(3)道德、人权:中国人道德堕落,漠视生命,妇女地位低下。
(4)教育:中国尚未形成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极不合适。
(5)对外态度:无知、自大、排外、政府外强中干。
郭实腊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中国观具有典型性。鲁珍唏(2008)认为郭实腊是一位令人着迷而充满矛盾的人,他既自负又缺乏自信;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却又支持鸦片贸易;不满于当局却又在香港当局担任公职达十年之久;他是一位虔诚的新教福音主义者,却又在鸦片战争中充当马前卒。郭氏的自相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为存那个时代“我族中心”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充满自信地向全世界各个地区扩张。鲁珍唏认为,与其说郭实腊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一个例外,不如说他是这批传教士的一个极端的典型。
鲁珍唏这种“传教士的矛盾性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之说,指出了西方殖民扩张态度对传教士中国观的巨大影响。“不管传教士本人对中国持什么态度,由于传教本身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进入中国的,从一开始就与政治纠缠在一起”(陶飞亚等,2004:18)。由于同一时期的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打开中国大门”这一目标的一致性,一些早期传教士为了能在中国立足而不得不为本国政府服务,如马礼逊先在东印度公司任职,之后又担任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W.J.Napier)的秘书兼翻译。在鸦片战争和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中,传教士通常都作为翻译等为列强服务。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郭实腊是英国军队的翻译官。1841年9、10月英军占领定海、宁波等地,他以此身份“管理当地华人事务”达7个月之久。《南京条约》订立之后,郭实腊留定海任商务专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