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与布局优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67393
  • 作      者:
    刘建生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和“在建设用地数量约束下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是空心村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与布局优化研究》将模式识别运用到农村居民点整治领域,研究在给定的空间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约束条件下,如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进行“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布局优化。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与布局优化研究》有利于丰富空心村治理和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对落实土地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下达的约束指标具有实践价值。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与布局优化研究》适合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和空心村治理的相关人员、学者及业界人士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与布局优化研究》:
  2.农市寸居民点的整治模式分类
  1)城镇区建设型
  城镇区建设型以通过对农村低效利用的打谷场和闲置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农民居住城镇化、耕地面积有效增加和土地经营规模化。从具体操作上看,城镇区建设型整治模式需要将村庄整治和城镇体系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区和中心城镇发展引领为动力,通过城镇经济提供资金支撑,推进农村农业人口的非农转移和闲置用地整治。这个模式的要点是将村庄居民点纳入城镇建设扩展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统筹配置,以产业和居住用地集中为导向,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业园区,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服务业,实现农村各产业的有机整合和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
  城镇区建设型模式适用于城市边缘区或中心镇周边地区,其农村发展受城镇和非农经济的带动影响较为显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且农民多以非农收入为主。城镇和非农产业发展不断增长的用地需求对土地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成为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城镇地区相对雄厚的资金力量和农民因向往城镇优质生活而形成的强烈整治意愿,为推动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提供了重要保障。
  2)迁入城镇区型
  迁入城镇区型整治模式是指原村居住的村民全部迁入城镇居住,在城镇中安置住房,原有的宅基地整治出来进行农业生产,此模式可以实现农民的城镇化、耕地面积有效增加和土地经营规模化。从具体操作上看,迁入城镇区型整治模式需要将村庄整治和城镇体系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与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推进农村农业人口的非农就业转移和闲置用地的整治。
  迁入城镇区型模式适用于经济发达,村民主要以非农就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时间已很少,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村民生活方式已发生改变,适应城市生活。在这样的地区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既符合当地居民的需要,也符合国家政策的需求,既能满足中央政府改善居民生活的要求,也能满足地方政府增加发展所需建设用地的需求,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机结合。
  3)中心村建设型
  中心村建设型整治模式适用于远离市区或中心镇的农村地区,其村庄分布相对密集,村内建设用地闲置较为严重,生活环境条件较差,且农民多集中于农业生产,村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鉴于此类型村庄经济发展中非农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成为推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以促进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相对密集的村落布局客观上要求在土地资源紧缺和资金支持不足的条件下推行农民居住、农业生产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配置,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和配套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形成“小中心、大集聚”型的中心村建设整治模式。
  中心村建设型整治模式在操作途径上主要是通过中心村建设和迁村并点来实现的,中心村住宅集中建设通常拥有较高的容积率和用地集约度(可按各地区农村人均宅基地标准实施),因而该整治模式下也存在着较大的腾地潜力。但考虑城乡居民居住习俗、建筑经济成本和公共设施服务能力之间的差异,且规模化农业生产客观上也要求占用较大面积的基础设施用地,中心村建设用地集约效率将普遍低于城镇地区,导致中心村建设型模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的腾地潜力会略低于城镇化引领型模式。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相关文献综述

第2章 理论起点:农村居民点的模式分类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支撑
2.3 理论基础: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和典型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和居民点用地现状
3.2 典型农村居民点实地综合调查
3.3 模式分类的适应性初步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模式识别
4.1 识别的原则
4.2 识别总体思路
4.3 模式识别方法
4.4 吴兴区居民点整治模式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潜力测算
5.1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概述
5.2 基于模式分类的农村居民点潜力测算思路
5.3 基于模式识别的农村居民点潜力测算方法
5.4 吴兴区不同模式下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6.1 布局优化的理论方法与实现路径
6.2 基于模式识别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6.3 吴兴区不同模式下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