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柔能克刚,英雄莫敌。”意思是说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东西来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这一点在自然科学上同样适用。在某医学院大一学生的课上,老师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很多学生都认为,当然是越高越好了!老师说“:错了。我们用来消毒的酒精的浓度只有75%。”原来,如果用100%纯酒精消毒,由于酒精的浓度很大,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结果形成一层硬膜,这层硬膜形成一道屏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防止酒精进一步渗入,细菌在外壁的保护下依然活着,就起不到杀菌的效果。相反,在酒精里掺些水,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稀酒精并不急于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凝固,而是渗入细菌体内,然后把整个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起来,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效果也最佳。
“柔”,形声兼会意字,从木,矛声。《说文解字》:“柔,木曲直也。”
矛,为古代的兵器,其柄以柔韧之木制成,柔软,能曲能直,故以会木质柔软之意。“柔”的本义为木质柔软,能曲能直,常用于指软而有弹性、温顺,如柔情似水、柔肠百结、柔肠寸断、刚柔相济、优柔寡断、柔情绰志、“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李清照在《点绛唇》中写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柔,用于形容人的个性时,主要指性格温和,不易动怒,不暴躁。柔,更多地用于夸奖女人,如这个女人很温柔,是贤淑的妇人。《史记?乐书》用“柔”赞美音乐,“其声和以柔”,声音和谐要依赖于柔。一个和善的人,声色必然柔。“柔”字告诉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真谛。
柔是坚韧不拔,以柔胜刚。“柔”字,上“矛”,下“木”,“矛”通“茅”,木的材质如同茅草一样柔韧,可以弯曲而不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牙齿坚硬,但命短,不如柔软的舌头,正如有的时候,力谏难成,软语置腹却让人欣然接纳,再坚强不屈也难敌温和礼遇。
明崇祯初年,洪承畴率军十三万与皇太极决战。松山一战溃败被俘,皇太极派人劝降,洪承畴破口大骂,一心向明。但面对皇太极的披貂礼遇和一句“先生冷吗?”的问候,洪承畴俯首称臣;当皇太极言及之前对战只是各为其主时,洪承畴更是泪流满面。威逼没有让洪承畴屈服,可是赐座供茶的尊敬让他感恩涕零。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说明了太刚易损的道理。从物理的角度看,刚性越大,物体就越脆弱,抗打击能力越低,钻石的确是最硬的,但又有谁注意到,钻石甚至比玻璃更易碎呢?而硬度极差的铝,柔韧性极好,即使用锤子把它砸得像纸一样薄,也不能使它断成两半。有一则寓言,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太阳和风都认为自己能力强,于是,决定比赛谁能先让行人脱掉衣服。风刮起了猛烈的大风,想让行人抵挡不住,把他身上的衣服刮掉,哪知道,风刮得越猛,行人把衣服裹得越紧。轮到太阳了,太阳慢慢地加热,气温缓缓地升高,行人把衣服一件一件地脱了下来。结果,太阳胜了。
有的时候,和风细雨比暴风骤雨效果要更好一些。以柔克刚,其实是耐心、信心、恒心、毅力的比较。在这方面,谁占了上风,谁就是胜利者。今天,我们在企业管理中,采取柔性管理,这种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与尊重,创造竞争优势。
柔是曲直相宜,能屈能伸。“柔”字上矛下木,会能曲不折之意。有时,当处于不利的形势时,应委曲求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清朝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对孝庄太后母子步步进逼,孝庄太后只得隐忍退让以求全。她不断地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叔父摄政王”“皇叔摄政王”乃至“皇父摄政王”,只为了不让多尔衮废帝自立,甚至不得不以太后之尊下嫁于他。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这才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多尔衮觊觎皇位的野心,化解了孝庄太后母子的危机。
柔是刚柔相济。《周易》认为,刚不必善,柔不必恶。刚若不与柔相配合,则为猛,为隘,为强架;柔若不与刚相配合,则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只有刚柔相济,相互配合,才能无过。“柔”字正体现了这一点——柔中有刚。柔的外表是软弱的,但其内在坚强无比。
马耳他特产的“豆腐石头”作为三大国宝之一,总被人津津乐道。这种神奇的矿物质刚开采出来时像豆腐一样柔软,能轻易塑造成形,而一经晾晒,便会变成坚硬无比的石头。正是这种能软能硬的“豆腐石头”,让马耳他筑起固若金汤,甚至顶住二战炮火的石头城,使这个地中海小岛国得以生存至今。
“豆腐石头”通过“豆腐”与“石头”的转变,向我们展示了柔与刚的奥妙之处,启示着人们去寻找一种刚柔并济的智慧。所谓柔,意味着圆和温顺,能接纳,善包容;而所谓刚,则代表着坚硬倔强,不妥协,不投降。它们看似矛盾的对立体,却因人们的需要被统一在同一个范畴,那便是智慧。随着场合与对象的不同,采取柔与刚的不同态度处世方为智者。而很多时候,在同一情境下我们也需要将柔与刚融会贯通,以达目的。在原则问题上以“刚”的态度坚决不妥协,在外交技巧上以“柔”的方式化解矛盾,周恩来总理的“求同存异”方针便是对“外柔内刚”的极佳诠释。人们需要柔,正如“豆腐石头”需要一定的软度才能塑造成形;人们也需要刚,正如“豆腐石头”需要极大的硬度才能保持形态。有时,不同情境下我们面临着柔与刚的不同选择;有时,同一情境下我们需要融合柔与刚二者的智慧。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绝对的事物,柔与刚也不例外,它们相生相克,彼此互补,善用它们便是至高的智慧。
“柔”字与不同的字组合,大多与柔软有关。“柔”加“扌”为“揉”,有揉合之意。加“足”字旁为“蹂”,是蹂躏,这是欺侮软弱者。
……
展开